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师生间交往、沟通、理解的程度。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反对"自我的同一性",强调"他者的异质性"。教师需要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从而有利于教师更深层理解教育本质并重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2.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3.
艺术家通过自画像这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同时在反思真正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他者的比照和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自画像中的自我与他者,找寻自画像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耶洛夫斯基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兼具诗意美感和形式哲学。他探讨个人生命的两难选择、宿命与道德等尚待解决的命题。他以出色的视觉镜头、主观视点与客观视点的同一建立得到观众对其电影的认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文本不是简单的感性描述,而是经过精心选摘,形成可供挪用的叙事结构。文本内部秩序井然,使得“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缠绕变成了一个能够作用于不同角色的符号世界。“作者”作为一个自主性的主体,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众多影片和观者形成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中,文化的多样性正接受着文化同质化,文化霸权的挑战。由于差异,各国文化对于他者文化怀有不同的歧视,抵触或是恐惧的心态,从而引起文化冲突。本文试图阐释他者理论,探讨他者在自我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的作用,为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他者文化做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徐丽娜 《海外英语》2013,(5X):212-213
《孤独的人》是殖民主义小说家维·苏·奈保尔的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桑托斯从印度孟买到达美国华盛顿后,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渐渐对自己本族的文化身份产生质疑,并且最终消失殆尽;而与此同时,他却没有找到新的文化身份来符合自己目前的处境,于是他成为了一个漂泊者,成为了一个心灵上无家可归的人,成为了一个文化边缘上的永恒的"他者"。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制度课程难以保证未来教师的参与水平,难以培养自觉的教师,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课程研究与实践。因此,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开发范式的制度文本转换到课程理解范式的传记文本。教师教育存在体验课程是以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为内容,以"回溯—前进—分析—综合"的方法揭示这些生命体验的意义从而培养自觉的教师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8.
9.
从“他者”到“我者”——兼议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割裂的学习、功利的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和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问题,这使得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的"他者",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将学习内容从"他者" 转变成"我者"的两种途径,即构建道德的学校学习共同体以及形成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朱慧 《文教资料》2008,(14):26-29
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他者"理论为指导,按照剧本创作的时间顺序逐一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创作于1945-1961年的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角色,发现这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话语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强的趋势,显示这些女性角色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和对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的认同度在不断减弱,实现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他者”意味着非自我,这是新课改以前学校课程“去真实性”的主要体现,随着新课改以后对自我强调的与日俱增,出现了理论层面强调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践场域依旧践行他者课程的怪现象。从“课程他者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无论是他者还是自我都只能片面的反映出课程的本质,课程应被理解为实现自我与他者间互动的过程文本。  相似文献   

12.
《蝴蝶君》是关籍华裔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通过从形象学的视角分析代表自我势利的伽里玛与代表异族他者的宋丽玲的互动性,剖析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的产生、流传及社会文化背景,指出其背后所隐藏的虚构性和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3.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穷其一生都在进行疯狂的自我炒作,把服饰、演讲、文学和情感都纳入其炒作的范畴,令保守的维多利亚社会瞠目结舌。王尔德热衷炒作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其固有的他者身份,即一个在英格兰孤独前行的爱尔兰人。为了摆脱他者身份带来的自卑感,王尔德需要借助夸张的炒作来彰显自我。然而,王尔德的抗争再风生水起,也无法与社会的主流相抗衡,最终仍以绝对的他者身份为自己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相似文献   

14.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比较教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认同"问题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认同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自我"对"他者"态度的变化。根据取向的不同,认同分为自我取向和他者取向。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易陷入他者认同还是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开展平等对话,进行"脉络化"的研究才是确立自我身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晓慧 《海外英语》2022,(21):192-193
在《在家里》《季节的天气》和《女巫师》三部作品中,玛丽·恩迪亚耶通过塑造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共同追问,揭示并探讨严肃而深刻的主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即自我的认知与他者的否定,该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解析在恩迪亚耶作品中主人公因他者的否定而导致自我缺失,自我寻找到自我迷失过程从而窥见被边缘化的人们如何实现自我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大地》的女主角阿兰,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带有的女性意识。阿兰并非具有反抗男权制的意识,她并没有从沉默顺从走向觉醒成熟,她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她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他者",她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将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识,至死都未改变。  相似文献   

18.
从全球化语境视角出发,探讨新词翻译中解读“他者”的理性诉求。首先通过三向度解读“他者”来构建“自我”,进而提出新词翻译的有效性不仅来自对新词信息内容的透彻解读,还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能力;再指出目的语读者获取异质他者时,通过对其文化政治语境的必要了解而将信息同相关文化情境联系的能力必不可少。得出结论:新词翻译应当在有意识性构建自我的基础上,接受和引入“他者”。  相似文献   

19.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他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在于为他人担责。由此观照学校管理文化生态,我们让每一个校长都以"重要他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第二我",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统一在"我"作为"他者之他者"的文化生态中,由此确立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社会科学在表述“他者”时遇到的挑战以及随之而来一些学科在认识论方面的转型或突破,接着指出这些转型或突破存在的问题,即“他者”仍旧是被另外的“他者”研究的对象,最后论述了“自我表述自我”及其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