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仁君 《天中学刊》2002,17(3):30-34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系,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分工与交换的经济。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分工与交换起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自然分工,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使得分工与交换得到初步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又将人类的分工与交换推向了新的阶段。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由古代思想家到当代学者对分工与交换提出了种种解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交换中分享比较利益是分工与交换产生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辞海》、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和一些流行的古代史著作中,都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解释为原始社会中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最先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进行明确论述的是恩格斯。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有些最先进的部落……其主要的劳动部门起初就是驯养牲畜。只是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发表一百周年。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而地、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生产力、分工、交换和氏族制度发展的规律,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变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填补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原始社会史方面的空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社  相似文献   

4.
艺术产品具有商品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社会分工的出现又使艺术产品的交换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原始社会的艺术,由于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分工,没有进行产品交换的必要,因而原始文艺就只有使用价值,而不具备任何的交换因素。原始文艺也不具有商品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方面连续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认识比较充分,而对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评价却明显不足。本文认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生产资料的生产成为专门的生产部门,推动了技术改革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手工业成为专门的生产部门,并形成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这两种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商品生产,是摧毁氏族制度的根本原因,它直接促成了氏族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6.
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在时间上的先后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出卖,包括物物交换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劳动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产品逐渐多了起来,除供本部落成员需要外,还有剩余。原始公社之间最早出现的剩余产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萌芽状态。当时用来交换的只限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讲原始社会情况时,为什么用“氏族”和“文化”两个不同的词? 答:中学历史课本第一册,在讲到原始社会的情况时用了“氏族”和“文化”两个词。对于“氏族”一词大概不难理解,它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所谓“文化”有不同定义,这里指的是一个考古学术语,用来表示在考古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属于同一时代的、有地方性特征以及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考古遗迹的共同体。譬如,我们在考古发掘时经常在一些墓葬和居住遗址中发现几种特定类型的陶器、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相似文献   

8.
苏禾 《华章》2011,(2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业分离出来;第四次大分工是工业产业化的出现.本文提出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是针对在当今社会的有些人往往容易忽视了一个大的世界历史背景,没有看到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及由于这次大分工所产生的后果.第五次大分工的显著标志是分离出来许多新产业,而不是一个产业;第五次大分工的突出特点是,继人类历史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后,又出现了脑力劳动的大分工.由此,本文创新提出了当代的“第五次社会大分工”,并对大分工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铁器时代     
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金属器具时期。还在青铜时代之前,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分工。到铁器时代,一开始便为手工业的专门化造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概念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对此,虽然我国理论界很少有人提出过异议,但是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这种情况在政治经济学、历史等有关书刊文章中均有所反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的,所谓“其余的野蛮人群”,只能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经济特征的原始部落,而不是农业部落。因游牧业要早于农业而产生,故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意味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在原始农业逐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但严格地说,真正的科学是在近代才诞生的.人类生存于地球已超过350万年,但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始社会中渡过的.那时,人类改造和认识自然之能力与水平极为低下,对自然界的认识只能是纯经验性的,且与人类的生产技能和生活本领完全融合在一起,人类的知识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知识。在原始社会中,从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发展到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从天然火的利用到人工取火的发明,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大分工),从陶器的发明到原始手工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50年代,有人曾对这种看法提出过异议,但未深入展开讨论。至今,这种提法仍颇为流行。他们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说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以及原始人群分化成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刘佑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哲学研究》1981年第5期),也有的说“畜牧业大概已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浊立的经济部门,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刘华泽等编《中国古代史》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我们认为,这种把第一次社  相似文献   

13.
分工本身经历了由简单向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由于自己内在的矛盾,有规律地表露出各不相同的重要特征,这是我们划分分工阶段的基本依据。1、自然分工阶段指纯粹以地理自然、生理自然为基础发生的分工。它在空间上不超出自然形成的各个氏族,那时氏族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在时间上,从人类社会的开端起,到部落间发生偶然的交换为止。马克思指  相似文献   

14.
有关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概念中文版中的"游牧部落"一语系"畜牧部落"一语误译的说法是可信的。但"其余的野蛮人群"一语的真正含义,应是指那些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但很可能已有家畜饲养,只是不拥有大规模畜群的部落。这种部落参与分工的"资本",除了少许的渔猎产品之外,还有可能要靠他们的"匠人"生产出更多的"武器和工具"来。此外,那种把恩格斯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简单地理解成"生产经济与攫取经济的分离"的做法连同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本身,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 私有制的产生过程是原始社会史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最初的私有制是对动产的私有,比如牲畜,个人劳动工具等等;但是这些物品是经过什么途径成为私有财产的,却有不同的解释。比较流行的一派意见认为,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分工的扩大,生产相对专门化,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剩余产品相对增加,于是产品的交换也发展起来。起初,氏族首领掌握氏族间的交换事务,但那时交换的产品归氏族所共有,并平均分配给氏族成员。到了后来,氏族首领利用职权把交换得来的集体财产变为私有,于是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首领就是在私有观念的支配下,利用职权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由此产生了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16.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中价值实现的矛盾发展到成为以交换和分工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的瓶颈问题时,宏观调控自然要在政府政策和经济学理论上有所反映,当经济学家发现短期价格刚性无法使市场机制按其原有功能如愿出清存货时,社会分工带来的运作效率被交换瓶颈给阻滞了,而事实上分工后的社会经济已经在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差异、信息传导机制的成本约束、信贷扩张失当和与工业经济伴生的规模经济要求下被牢牢的固定了其运作方式,总量失衡由此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随着社会分工、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依赖其所由生长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逐渐改变着自己的面貌。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已出现了氏族部落之间的定期交换集市。随着奴隶制图家的建立,我国古代的城市也就出现了,从而“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当时,城市既是奴隶主贵族进行政  相似文献   

18.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原始社会里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那末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何者先发明呢?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弓箭这一“决定性的武器”的发明使用,狩猎的效果提高,所猎取的动物有了剩余。这为家畜的驯化、饲养创造了条件,原始畜牧业因之应运而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农业的发明权应该属于妇女。妇女在长期的采集劳动中,逐渐发现植物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 社会背景和文学的起源一、传说中的古代社会:中国历史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属於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特点:生产资料公有,生产力很低,人们共同劳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上的主要斗争是人与自然界的斗争,也有氏族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劳动分工,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产品交换的部门分工,也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产品交换的地域分工。劳动分工首先以部门分工出现,但当它落实在一定空间上时,便成了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反映了部门分工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决定着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