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写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在这一环节上,有些同学总也“过不了关”。他们描写事物,总是存在简单、粗略的毛病,写出的事物不具体、不充分。每每触及此,我们这些同学就“皱眉头”,似乎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一、要解决好对事物的观察感知问题。描写事物和观察、感知事物有很大关系,不善于观察、感知事物就不能写好事物。要想把事物写具体、充分,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感知事物。1.要有“显微镜”式的眼睛。从同学们的写作情况看,有的同学在描写事物时,对事物的感知是模糊的,不够清晰明确。这是写作前对事物没有很好地观察。只…  相似文献   

2.
郑云 《福建教育》2007,(7):71-71
一、激发兴趣,打开思路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声像技术创设适当的习作情境,调动学生观察、思考、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我爱家乡的福橘》时,完成“范文引路”这一环节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橘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着悬挂在树上的橘子、地上满筐的橘子、农民手上剥了皮的橘子,  相似文献   

3.
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观察获得的。科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作用让学生感知事物,是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目的性较差,注意力也不易持久。他们虽然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周围事物感到新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地重复机械观察同一内容,事物很快就会被他们所熟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引导学生留心事物,学会观察,及时捕捉作文内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时,备好材料是关键。材料从何而来,《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呢?第一,指导学生观察得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很大优势。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被奇特的或色彩鲜艳的部分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他部分,而且很可能是反映事物本质的部分,这样,就难以反映事物的全貌与特色。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首先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引”与“放”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所谓“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先把什么都告诉学生,只让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分析、实践、思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放”,就是把学生放在一种独立探究事物的环境中,让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去感知一些具体事物。不仅要求他们能亲自去完成一些观察实验项目,还要求他们学会动脑筋去自行设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和亲身体会去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下面我就《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四册》《水》的教学设计谈谈“引”与“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两种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被称之为“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会有不同。教学本课,应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完后,能自由地抒发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借助媒体,引入情境,感知景象教学《鸟的天堂》这一经典美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情境,先感悟自然…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语文课要不要开门教学?这个问题,我是经历了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起初,由于对毛主席教育思想学习不够,理解不深,认为开门教学是高年级的事情,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不懂事,只要在教室里学会几个生字词就算了.因此,曾一度出现了关门教学的现象.以致使学生学不懂,记不牢,一些生字词也学不会.如以前我教一年级《我为丰收出力量》一课,未能把教材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只会在书本上念“稻子熟,一片黄,……要叫颗粒都归仓”.但田野的丰收景象怎么样?什么叫“颗粒”“归仓”?他们根本不理解.后来我教二年级《我的家乡丰收啦》一课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结合课文内容,坚持开门教学,组织学生到田野观察甘蔗、番薯、稻子等农作物的丰收景象.在分析课文时指出:课文中小妹妹的家乡丰收啦,同学们看到我们的家乡怎么样?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的家乡也大丰收啦.”接着他  相似文献   

8.
一、分析学情。构建一个充满数学味的课堂 聋生首先是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其次是“听力障碍”学生,以目代耳感知世界,不易受外界干扰,视觉的敏锐度高于正常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然而,由于他们语言缺乏,抽象的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讲极为困难,他们容易抓住事物的表象而忽略本质问题,往往改变一个图形平时放置的位置,或者改变一句话的叙述方式,他们就会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9.
小语四册中的《雷雨》一课,生动地描绘了雷雨及其前后的自然景象。文中写到的雷、电、风、雨、太阳彩虹、池水、青蛙等十多种事物和现象,互相依赖和制约,构成了许多个因果联系。教学这一课时,光让学生认识风,雨、雷、电这些个别事物和现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初步形成对于雷雨的整体概念。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课前,指导学生观察了一次雷雨的全过程,让他们进一步感知事物,获得丰富的表象。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发现学生在读课题时,把“雷雨”理解成雷和雨两种事物,因而把“雷”字读得又长又重,便指出:“雷雨”是一个词,要读得连  相似文献   

10.
李汉辉 《江西教育》2003,(15):29-29
1.要指导小学生多观察。观察力是形成作文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有顺序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情绪比较高。他们在观察时常常容易被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容易离开观察目的,分散注意力。因此,要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积累素材,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东西要写。如“找春天”,野外有青山、绿水,有树林、花草、农田,还有过往行人、耕田的农民……这么多东西,应该观察什么好呢?如果老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可能会跑到山上去采野花,到田边去捉鱼虾,因为他们对这些很感兴趣。如果事前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1.
观察叫做思维的知觉,是思维的窗口,它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对事物视而不见,不能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他就不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他的思维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就很难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的,脱离了感知就无所谓观察,所以应在感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中,活动的刺激物更易于被人感知,“动”比“静”给人的感知更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直观形象的对象或其重要部分,可以尽可能增加其活动性。这一工作利用抽动片、复合片、转动片来完成,化静为动,不但能使学生抓住本质,牢固掌握它所反映的知识,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的方法,认清观察的重点,掌握观察的系统性,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各种主要细节。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往往具有无意性、情绪性、轮廓性和片面性等心理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以培养。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主动观察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听人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对事物表象的感知深入到对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认识,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述感,以致于走了许多的弯路。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必须学会鉴别。只有通过鉴别,才能从许多的假象中甄别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尤其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生活阅历少,经验不多,老师把比较鉴别的方法教给他们就更显出其价值和意义了。  相似文献   

14.
孙军 《宁夏教育》2013,(2):55-56
一、学会观察 1.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小学生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识性、情绪化比较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较弱,观察事物常常只看最明显、最吸引人的现象,带有盲目性。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以增强其观察的目的性。如在讲授《观察蚂蚁》这一课时,我问学生:“蚂蚁在我们周围到处町见,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样的吗?”这下可把他们难倒了,因为平时他们对蚂蚁缺少认真观察,只知道蚂蚁是小小的,黑黑的,至于具体长什么样,他们吲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大教育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其它素质的基础。本人通过多年的化学实验教学,总结出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状态,实施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启发学生善于观察,从而开发智力   良好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又依赖于智力正常,即智力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并能正确感知事物,教学中为培养正常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要求学生利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感知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发光、发热、燃烧、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直观现象。比如在做“化学变化的现象”分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镁带的颜色,密封不严的镁带表面已氧化,学生看到的镁带是灰色的。很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将镁带用砂纸打磨一个再观察,学生观察到的镁带是银白色的。这时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镁带本来就是银白色的,只是因为表层被氧化生成了其它物质,所以是灰色,我们观察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该弄清它的真实面目。接着让同学们将擦过的镁带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到发出耀眼的强光,发热无特殊气味,有白色固体物质产生。通过这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感性材料,为今后的记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蔡巧芹 《课外阅读》2011,(11):236-236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于生活阅历还很浅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儿童感知的重要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哪些观察方法,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去观察事物,获取知识呢? 一、选择角度观察的方法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感知事物的一种特殊形  相似文献   

18.
今天,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于“秋”前,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秋”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之所以言之无物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其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运用感官感知世界,进而认真思考,探求事物内在奥秘,并仔细揣摩、体味,必能广泛地获取各种素材。“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低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此,教学时,我特别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游戏引进了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东西十分感兴趣,而对抽象的事物有排斥感,运用游戏则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容易感知的事物。小学六年制数学出现了序数的图例,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通过游戏,这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讲课时,我挑出10个学生,并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5人。我让第1组走出4个学生,他们任意走出4个。随后我问:“走出来的同学有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