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捞铁牛》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全文分为四段,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其中第二段(第3自然段)和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是写事情经过的,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理解的难点所在。“怀丙如何利用水的浮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篇课文,可抓住重点段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使学生受到“归纳段落大意”的初步训练。 片断一 指导步骤: 一、指导初读,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主要写什么?画出每句的重点词。[评析:先从内容入手,运用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捞铁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在掌握捞铁牛的过程的同时,搞清怀丙这个创造性设计的思路轨迹。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计说明:《捞铁牛》一文叙述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准确,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一、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宋朝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故事,知道我国古代有不少富有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写  相似文献   

4.
一、揭示课题,倒叙质疑,激发学习兴趣.1.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2.在预习课中已分清了课文的段落,还了解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谁捞铁牛.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一、基础目标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2 .学会生字词 ,理解重点句子。3.学会用重点词句概括文章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 ,运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课文。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发展性目标培养创新思维 ,启发想像。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怀丙和尚是如何才把铁牛捞上来的。2 .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3.学会用重点词句概括重点段落。教学思路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故事。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激…  相似文献   

6.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你们最想知道的还有什么?生:和尚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生: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生: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顺序写的,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下面大家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段内容。(学生朗读后,同桌间相互练说)师:哪一位来试试?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他准备了两只大船,让船…  相似文献   

7.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沉入水中,再往上提,直提出水面,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谈话导入,共商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捞铁牛》一课。第一段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齐读:“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想进一步知道些什么呢 ?   生:和尚是怎样让水把铁牛送回来的 ?   生:他为什么要这样捞 ?   师:好,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老师有一个要求,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回去后要把这…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注意在前后联系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句子、段落和文章内容,这样训练才能扎实有效。下面我们通过《捞铁牛》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断来看看李平老师在这方面的做法。 师: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他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铁牛捞上来的呢?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4—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下:捞铁牛是分几步去做的?用笔在书上画下来。(生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了解宋朝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2.学习运用“边读边思,提出问题”的方法,说说怀丙和尚捞铁牛的经过。3.朗读课文,能口述怀丙和尚捞铁牛的经过。教学重点1.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过程。2.懂得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铁牛,明白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捞铁牛》一课有很强的逻辑性,突出表现在第三节的准备工作,以及准备工作与打捞铁牛之间的内在关系上.那么,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采取了引导学生练三“述“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捞铁牛》一课有很强的逻辑性,突出表现在第三节的准备工作,以及准备工作与打捞铁牛之间的内在关系上。那么,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采取了引导学生练三“述”的办法。我先让学生按句子顺序,找出怀丙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用简练的短语概括为:摸清位置、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让学生思考一下这四步能不能调换位置,从而懂得这是按事情的顺序写的,是不可调换的。进而通过“很大的船、装满、拴得紧紧的、结实、很粗、牢牢”等词语,体会怀丙考虑之周密,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按板书介绍这四项准备工作。指多名学生口述,要求顺  相似文献   

12.
韩传民 《辽宁教育》2002,(7):104-104
《捞铁牛》一课有很强的逻辑性,突出表现在第三节的准备工作,以及准备工作与打捞铁牛之间的内在关系上.那么,如何将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我采取了引导学生练三"述"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 :1 .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2 .学会生字新词 ,会用“熟悉”、“出色”造句。3.给课文分段 ,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4.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 .弄懂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2 .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 .自由读课文。2 .按生字表学生字。3.练习熟读课文。4.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 ,初步理…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打捞铁牛的。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学、用科学的感情。感悟,帮助学生感受我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  相似文献   

15.
《捞铁牛》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大铁牛捞上来的事 ,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第二、三段是重点段 ,下面谈谈这两段的教学 :一、细读 ,明内容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二、三段 ,完成下列练习 :1 .怀丙捞铁牛 ,做了摸清位置、、和这四项准备工作。2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 ,把船上的泥沙都 (   )到黄河里去 ,船里的泥沙慢慢地(   ) ,船身慢慢地 (   ) ,拴住铁牛的绳子 (   )。船靠着水的浮力 ,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 (   )。(先填空。想想所填词之间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6.
实录一:师:同学们,看到《捞铁牛》这一课题,你会想知道什么?(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生甲:我想知道为什么要捞铁牛?生乙:捞铁牛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而我想弄清捞铁牛的过程,是靠什么把铁牛捞起来的?评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其主动发展的心理基础e"你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因为每个学生对新事物都有个人的想法,思维的空间很大。教学伊始,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望。师:怀雨和尚做的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生:怀雨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  相似文献   

17.
我在指导实习生备《捞铁牛》一课时,他们提出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和我研究,我认为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思考的问题,现以答问的形式写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练习题〕 从课题重点词“捞”人手,学习概括文章为主要内 容,并通过交流词序练习说话,借得一个意思可以有多 种不同的说法。 〔指导过程〕 1.比下课题,根据课题的重点词“捞”,可以提出 哪些问题了(师出示以下6个问题) ①何时捞?②谁捞铁牛?③在何地捞?④为什么 捞?⑤怎样捞?⑥捞的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后,用一句话回答上述6个问题。 3.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不同形式把6个问题连贯起来说,例如二 ①宋朝怀丙和尚在河中府城外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了上来,为重修浮桥创造条件。 ②为了重修浮桥,宋朝怀丙和尚在河中府城外利用水…  相似文献   

19.
师 :同学们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课文 ,课题是———《万里长城》(板书 :万里长城)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 :你感觉读得好吗?生 :一般。师 :再读得好一点 ,再读。———生二读课题师 :读得怎么样?生 :好了一点了。师 :还能读得更好吗?———生三读课题师 :读得更好了 ,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生 :因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生 :因为万里长城气魄雄伟。生 :在宇宙飞船上第一个看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就是万里长城。师 :哟 ,你带着崇拜的心去读了。是吗?在宇宙飞船上能看到的建筑物可不多啊 ,其中就有咱…  相似文献   

20.
《捞铁牛》是讲古代工程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学生懂得了浮力,也就读懂了课文。让学生“目睹”这一科学现象,使其有感性认识,做好模拟实验乃是关键。以前我教这篇课文,也曾当堂做过实验。小学生对实验好奇、感兴趣,特别在关键之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个站起来,那个嚷看不见”的“热闹”场面,而教师既要演示,又要讲解,还怕实验失败,精力便集中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