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文学欣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文学欣赏必须具备可供欣赏的客体(欣赏对象)。 客体是指具有较丰富内涵和较高的艺术质量的文学形象,这种审美对象又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必须具备美的属性或品格的对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美是以真知为基础,以美为前提,包含着人类最为珍贵的积极肯定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同时具有形象性和宜人性。其二,客体应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有人说:“欣赏音乐要有欣赏音乐的耳…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是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教材)的一种情绪性心理反映。它是在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它也为儿童创造美奠定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欣赏是审美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由于课文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描写了众多的美的人和事,诗歌和做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这些美的因素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这就为学生进行审美欣赏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文学欣赏”,顾名思义,首先,拿来欣赏的“文学”必须有可供“欣赏”的价值。是“具有较丰富的内涵、较高的艺术质量的文学形象”,是“可供欣赏的客体”。简言之,必然具备美的属性和品格,是含“美”量较高的东西。否则,欣赏就失去了价值。 古今中外可欣赏的作品可以说是灿若星辰:中国的《诗经》、《离骚》、《史记》、唐诗、宋词、元曲、《西厢》、《水浒》、《红楼梦》……,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福楼拜、但丁、雨果、列夫·托尔斯泰……,众多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博大精深,尽现异国风情。…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一、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被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吸引,对形象进行感受、想象、体验、玩味,并且获得审美享受,这便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作品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热烈充沛的感情对读  相似文献   

5.
文学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素养是一位合格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利于终生发展,文学素养是中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凸显文学特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就是拥有一件无形的华美霓裳,不仅能更好地胜任语文教学工作,而且能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9.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想谈谈文学欣赏中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供同志们在文学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参考。一、文学欣赏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使读者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具体地认识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本质,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人由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文学欣  相似文献   

11.
艺术未必属于人类所独有,而艺术必然是形象的,即使是音乐也是声音的形象。我们就是被形象包围着生活的。然而,并不是任何形象对任何人都是美的。这就是文学的形象的美的塑造的必要性,这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形象欣赏的差异性。中国文学批评是实践的、感性的、欣赏的、具体的,因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象"的问题也是在针对文学的实践、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具体讨论中逐步发展其含义的。而在它的萌芽时期又并不是就文学而言"象",但又不能说与文学毫无关系。请看中国经典中的"象"是什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皤,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相似文献   

12.
农村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文学认识不足,认知能力不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足。以阅读为切入点,对小说和诗歌阅读教学的要点进行了讨论,旨在增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加大了文学课文的比例(约占课文总数60%),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是指欣赏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即欣赏者由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所触发的情感反映、想象、体验、判断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正确评判。本人就诗歌欣赏试谈点体会。一诵读诵读是一切欣赏的基础。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拿到一首诗,首先要反复吟诵,读出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一词在德语里至少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文学具有一种在历时性的范围内展开的内在联系;其二,是指我们的对这种联系的认识以及我们论述它的本文。从逻辑上讲,这两种含义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客体与客体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最好从术语上也将它们区分开来。可以这样,如果是指对象,就用“文学的历史”来表述;反之,如果是为了表明研究和认识这一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就用“文学史”来表征。另外,为了区别于这两者,用“文学史编纂”一词来表示文学史研究的成果。“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思维,是指在语文教育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将儿歌、儿童诗、童话等文学样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成果的一系列过程和行为。其教学目的是: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掌握文学语言,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感、情趣和能力,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文学教育的内涵与目的正契合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观。基于此,本文将从提升文学教育理论素养等四个方面浅析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文学鉴赏是由可供鉴赏的客体作品与能鉴赏艺术美的主体读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由于鉴赏活动中,文学作品文本的客观制约性,以及同时代、同民族、同阶级的鉴赏者在审美倾向、艺术趣味与鉴赏习惯方面的一致性,使文学鉴赏具有时代的一致性、民族的一致性与阶级的一致性。这种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18.
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师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培养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的教师。为此,中师生所具备的语文素质就必须体现出双重特色:第一,必须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所有的一般语文素质;第二,必须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决定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中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价值——中介功  相似文献   

19.
钟以俊 《中国教师》2004,(11):37-39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他们自身又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总是兼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是教的行为的主体;另一方面,在学的意义上,他们又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今天,在注重人文与审美精神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形象应当向审美的方向生成,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教师,是有其特殊的构成前提和条件的。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要成为一个具有美的形象的教师,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二是深厚的道德、文化修养。灵与肉的协调或肉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人们…  相似文献   

20.
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精神活动。它表现为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联想和认识 ,以及在感情上的自觉交流。从本质上说 ,它也是一种认识活动 ,即作为主体的读者对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貌及其本质的认识活动。显而易见 ,作为主体的欣赏者 ,在认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因而其自身条件对产生的认识的偏与全、深与浅、对与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欣赏者的主观条件 ,当然是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 ,欣赏活动就越完善。马克思说过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