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成的。”(周扬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要性。缺乏审美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缺乏审美意识的是成长“发育”不健全的学生。所以,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小学“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初中“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要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审美能力”,体现了审美教育的延续性、阶段性和层次性。那么,语师如何当好向导,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审美的神圣殿堂呢?一、讲究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相似文献   

2.
如何激发每一位学生对语文课堂始终如一的尊重、喜欢、向往之情呢?总结语文课堂教学实验经验,就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经营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王艳梅 《考试周刊》2012,(25):177-178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地由外部注入的。这种积极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借鉴这种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分析美术教学,我们认识到,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我们把舞台交给学生,让一个个学生到前面来"慷慨激昂"造就了学生间聪明才智的互相传染。这不是老师一个人那块贫瘠的土地所能比拟的。学生智慧在这里充分地分享与传染,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学习。这样学习的资源就不只是教师的一桶水,课堂上充满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学模式的转换,成为真正的亲密合作的伙伴。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笔者深入实验学校听到初二的一节历史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  相似文献   

7.
8.
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由“不会写”变为“勤于写”?笔者有针对性地研究观察学生。找出了一些原因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灌"、"乱"等现象还很严重,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因此.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文教学定位的转变,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活动也相应地多起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认为那只是一种形式,仍然信奉“沉默是金”,课堂上发言的仍只是那几位,正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教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于是公开课、比赛课过后,课堂又恢复了“老师天下”的面貌。其实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没有真正去优化两方面课堂,因此,我认为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而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灌"、"乱"等现象还很严重,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首先是保护,保护学生人文家园的原生态,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儿童有生理心理特点,有儿童的天性,他们以咀嚼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以嬉乐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我们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在交融人文滋养和语言发展的同时,必须与儿童自然天性成为天作之合,方可保护好这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成为让孩子快乐栖息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14.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摆正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那么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如何应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数学教学呢?一、在数学课堂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如让学生自主探讨“36 7的计算方法”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创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需要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交流.他们对音乐课虽然喜爱,但普遍存在着审美情趣低、分析判断能力差、音乐知识积累少、音乐表达技能弱的问题.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应从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入手,精心设计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把情感熏陶、知识灌输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感,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殿堂.一、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精神所在:乐(音乐)即是乐(快乐)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创设出愉快学习的情境,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全方位、多渠道打开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把音乐课堂变成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则是乐(快乐)”的道理,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真正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16.
17.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需要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交流。他们对音乐课虽然喜爱,但普遍存在着审美情趣低、分析判断能力差、音乐知识积累少、音乐表达技能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和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时期,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需要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交流。他们对音乐课虽然喜爱,但普遍存在着审美情趣低、分析判断能力差、音乐知识积累少、音乐表达技能弱的问题。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应从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入手,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听课时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或发言雷同、照搬课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探讨的热情。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答案是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能出错,课堂成为学生接受既成事实的“教”堂,科学被当成某个确定的结论灌输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20.
<正>创新是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人类拥有了创新精神,就仿佛掌握了普罗米修斯手中的生命之火,点燃了人类的智慧之光,推动社会形态不断进步。创新,就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历史与现实,进行理性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造新的事物,来推动社会发展。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创造者必须具备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充分地体现了继承性与革命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