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异于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关于《围城》主题的研究文章有十数将之多。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比较接近的看法。比如著名老作家李健吾就认为《围城》的主题是“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挑脱”。~(1)郭志刚则认为《围城》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造成“一群独特知识分子”命运的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宣告了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失败”。~(2)而胡范铸、王伟及台湾学者周锦都是从“精神欲求不满”,从“围城意识”入手分析的。认为《围城》“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反映了有着丰富精神活动的人,心灵水难满足”。因而“冲出了这个‘城’,又陷进了那个‘坑’,身在这个‘城’,又向往那个‘城’。”是“不易满足的欲望,使得人们奋斗不懈”。~((3)(4)(5)) 也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入手分析的。如李频就认为“按作者的创作动机,《围城提要‘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反映以方鸿渐为首的新儒林的‘类’生活,‘类’本质是作者的基本倾向”。因此《围城》的主题“是指责社会”。”敏泽在他的长篇论文中则说:《围城》“是一部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是一部对行将崩溃的旧社会的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写照。”~(7)温儒敏认为《围城  相似文献   

3.
理解《荷塘月色》的主旨,不能不关注第三节中的几个关键句。钱理群和孙绍振都抓住该节的关键句作出独特解读。然而,细品原文。觉得二位大家的解读又与文路相左。他们都将“群居”、“热闹”与“独处”、“冷静”对立起来,孙教授认为“平常的自己”是“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现在却只是只爱‘独处的妙处”’;①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均言全文处处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再如教学“热爱”,可抓住这个“关健词”结合句子连续提问:“谁热爱谁?”(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爱’有什么不同?‘我们热爱共产党’和‘我们爱共产党’有什么不一样?”(“热爱”是非常的爱,“爱”是平常的爱;“我们热爱共产党”是说我们非常爱共产党)“我们为什么非常爱共产党呢?”(共产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5.
李霞 《湖南教育》2003,(5):50-51
教学片断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生小组学习、讨论)师: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这是对孩子的赞扬与鼓励,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是对孩子的批评。生:我觉得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生:作者为什么要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生:我有时候虽然考试考…  相似文献   

6.
“现在请同学们看《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二大题里的第4、第5两道小题,这两个句子都是《鸿门宴》里的:‘项伯杀人,臣活之’,‘交朝之卫士欲止不内,(尼加点的字都是重读的)。题目问我们加点的‘活’和‘止’属于哪类饲,在句子里的意义和用法获了什么在从谁能供优B“这两个词原来都是不及物动词,”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现在由于都带了宾语,所以变成了使动用法。”“‘止’没带宾语!”一些学生插话纠正。“‘止’在形式上是没带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句子成分是可以承前省略的,作者的潜意识里还是有个宾语‘之’的,这里的‘之’…  相似文献   

7.
读过《镇定的女主人》这篇课文的同学,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急着想往下看。这是为什么呢?这同这篇课文的作者的巧妙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先写女主人邀请大家吃喝、说笑,忽然吩咐保姆端来一碗热牛奶,把它放在阳台上。过了一会儿,保姆赶紧把阳台的门紧紧关住。这时,女主人才说:“好了,现在大家都安全了。”这里,客人们肯定会觉得很奇怪:1.女主人为什么要叫保姆把热牛奶放在阳台上?2.保姆为什么要赶紧把阳台的门紧紧关住?3.女主人为什么说“现在大家都安全了”?疑问一个接一个,也就让读者跟着客人们一起感到奇怪了,难怪会收到“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8.
O 0.1古代汉语中,居状位的“俱”、“具”有总括范围的语法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副词“都”、“全”等相当。然而,这两个词的作用和意义是否就毫无区别,怕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未必有定论的。《辞源》(修订本)第一册第316页“具”词条下载:“具……⑨副词。都,全。通‘俱’。《诗·小雅·节南山》:‘民具尔瞻’。《史记·项羽本纪》:‘(张)良乃入,具告沛公。’”这条释义有两点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作者把《诗》和《史记》中的这两个“具”认为是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部影响深广的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的教材,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注释中的问题,提出来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这段话《公》、《谷》两传是  相似文献   

10.
张伟兴同学问:《错字小议》一文里在谈到“正和误和平共处”的错字时,举了“一个不大容易遇到”的例子,即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上的一篇小文章《“启示”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篇小文章“连标题带正文,两个‘启示’,四个‘启事’,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校者?)还拿不定主意呢?”但就是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究竟“错”在哪里呢? 《“启示”的变化》中两个“启示”和四个“启事”是“正和误和平共处”了。将两个“启示”都改为“启事”可不可以?可以,但完全没有必要改,改了反而会削减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我认为文中两个“启示”是作者有意写的两处错,并不是“拿不定主意”而出现的错字。其一,正文中“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遗失启示’被‘招领启事’代替了”这句话里的“启示”,是“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是作者有意展示的贴“启  相似文献   

1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有这样两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是课文的中心句。它告诉我们:“爱”是父母“断言”的集中体现。为使其成为引导阅读感悟的窗口,使阅读成为指导学生自能读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先生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享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对小说创作的主旨,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认为这是一篇关于翠翠成长神话的“成长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小说,也有认为是一部“隐伏着悲痛”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六一公公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一个人物。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历了一个变化。其历程可以从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一段分析中见出端倪:“‘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这里的“也有观点”指的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传统的语文课堂,在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写母亲的故事,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角度——爱好!文章写了自己母亲五个方面的爱好:爱吃野菜、爱吃肥肉、爱穿自己手工做的衣服、爱保留孩子穿剩的旧衣服、爱在背后表露自己对子女强烈的爱。如果说母亲的前三个“爱分’是为生活所迫,体现了所有母亲的“统犊”之情,写出了共性哪么后两种“爱好’倒是母爱长河中最难康的两朵浪花,写出了这一位母亲的个性。在这种母爱的个性与共性的交融中,读者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感人心者,莫先平情。”以情感人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优点。作者写母亲的‘凌好”,意在表现深深的母爱,在写母爱的过程中又…  相似文献   

15.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中国青年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陈先达教授以随笔形式写成的《漫步遐思》一书。作者在后记中说:“哲学要真下成为‘明白学’而不是‘糊涂学’,说真话而不说‘昏话’”。这是作者努力遵循的方向,也是许多哲学大学努力的方向。但是的确存在好些哲学文章隔行不爱看、看不懂的现象,于是本书还有另一个努力方向,就是要让人看得懂不是看不懂;于是作者“放下架子”“变个写法”,对哲学中的许多难点、疑点,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活泼的阐发。这本书,使人感到既爱看又耐看,既有哲学的深沉,又有文学的隽永,既可使同行受到启迪,也可…  相似文献   

17.
《幼学纪事》是于是之同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以对良师益友的诚挚谢忱的感情为线索,回忆作者在家境贫困中顽强求学的情况以及良师益友对作者的启蒙,表达了对良师益友的深沉怀念。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前六个部分都冠以数码,后两个自然段为第七部分,以隔行为标志。第一部分,回忆幼年学作文的事。作者出生在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他居住的杂院也都是穷困人家,在那个杂院里,“出个小学生,就顶得上个知识分子”,同院的拉车夫老郝叔“叫我帮他起草一个‘请会’的‘通知’”,这对一个不到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该有多大的困难啊!然而,老郝叔“照我说的写,他们都懂”的鼓励给少年的“我”增添了勇气,“居然写出来了”。作者回忆说,倘若按照当时关于文学的定义,“我替老郝叔起草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面缚 《左传·僖公六年》中有“许男面缚衔壁,大夫衰经,士舆榇”一句。黄金贵先生在《“面缚”新解》(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中否定了“面缚”一词作“两手反绑”的常解,提出了“‘面缚’不是缚手,而是缚首”,“‘面缚’的‘面’应当训为首,面缚即是首缚,亦即系领缚首之意,与缚手无关”的新解。然而通览全文,推敲寻绎,笔者觉得《新解》一文没有指出“面缚”常解在典籍中有字义、文法或事理上的难通之处,也没有举出“面”训“首”的书证,所以认为新解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9.
《子夜》是“五四”以来继鲁迅《阿Q正传》之后,又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巨著。《子夜》出版于一九三三年一月,反映的是一九三○年五月至七月的历史现实。关于茅盾写《子夜》的主要意图,作者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说: “……这样一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当时他们(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路’是两条:(一)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二)与封建势力妥协。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  相似文献   

20.
徐仁甫先生《史记注解辨正》附《史记校读举隅·辨省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 ,揭示了《史记》记事的“省略例”。如其文云 :“《郦生列传》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 ,赐郦生食。’按 :‘沛公喜’上节略了一段记郦生言辞。”“《游侠列传》‘而猥以朱家……郭解’等。按 :上文曰‘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 ,此言朱家、郭解等 ,明举五人之首尾以赅括中间 ,其有省略可知。”徐先生所论 ,甚为精道。今循徐先生之法 ,似还可得《史记》“省略”之一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