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次作文大赛命题范围——1.家庭文化剪影2.校园文化漫笔3.乡村文化素描4.街市文化采风5.服饰文化考察6.饮食文化记趣7.科技文化介绍8.传媒文化述评9.民俗文化实录10.网络文化点击11.文化名著评赏12.山水文化纪胜13.文化名人评介14.中外文化比较15.体育文化畅言初、高中各年级参赛学生可任选其中一个写作范围参赛。为了带有研究性,本次参赛选手可以一人一文;可以多人一文;可以全家同作一文;可以师生合作一文……□参赛对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所有初中、普通…  相似文献   

2.
试析电视教材评介卢和琰编者按语电视教材的评介对于提高电视教材的制作水平、发展电视教材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电视教材评介在教材建设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期刊登的“试析电视教材评介”一文,讲述了电视教材评.介的几种类型,并分析了影响电视教...  相似文献   

3.
巴渝文化名人的类型划分,“巴渝”地域文化属性是其基本条件,首先与地域文化名人相类,因此与中国文化名人称谓存在明显区别。其概念内涵的要点集中体现在,巴渝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与文化名人地域知名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方面;研究可参考的学术思路主要有文化人格研究、旅游资源研究与文化变迁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等三种。  相似文献   

4.
板书评介(1)     
好的板书,是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本刊从这期起,新辟“板书评介”专栏,选登小学语文教学中精当的板书设计并予以评介。“板书”要求抓住课文内在联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独具匠心。“评介”可以评说别人的板书(注明板书设计者),也可以介绍自己如何设计板书,以及如何利用这个板书进行教学。同一篇课文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板书,并进行对比评析。希望广大读者鼎力襄助,踊跃来稿或提出意见,与我们共同办好这个专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知名人士,张大干携带的形象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象征意义,使其作为文化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树大招风的潜在危险,社会迅速变迁隐藏的风险,文化名人的象征意义与经济效益目标契合度的不足,“卖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上热下冷”认同度的反差等等,都可能造成文化名人在作为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出现形神俱毁的后果,并进而导致文化名人品牌失效的连锁效应,以致最终消解文化名人在构建巴蜀和谐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预防这些风险,是张大干文化品牌最终确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的幻灭情绪,往往是重大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本文从文化哲学视角出发,以文化名人座信为代表,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南北朝后期由南人北文士的文化幻灭感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庾信等面对从新与弃旧、屈辱与尊严时所表现的有用与无用、才与不才、富贵与贫贱、仕与隐、真与假、美善与丑恶等多方面的复杂幻灭情绪,既是以极端化的情感倾向,对以门第神圣与文化至上为内核的门阀士族文化价值系统的绝对否定与肯定,也是以扭曲的心理对北朝文化价值系统的认同。这种文化幻灭感是他们由门阀士族文化名人向大一统文化代表人物进行“角色”转换的逻辑起点,也是他们走向文化反思,重建大一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但有益于认识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代,对于认识当今经济、文化转型时期存在的文化幻灭现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概述 文化名人是对古今中外在文化方面作出卓越成就者的一个比较宽泛的提法。以身份而论,通常有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有、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具体的称谓。但由于“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泛滥和贬值,按眼下时尚的说法,所谓的歌星、影星、球星等一类人有时候也堂而皇之冠以“文化名人”的头衔,对于这一点,也只好勉强接受,因为有广大的“追星族”的存在。其实像孔子与张艺谋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总之文化名人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功人士,上至统治阶层的塔尖,如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下至平民百姓,如平凡的雷…  相似文献   

8.
汉代有很多针对人物评品的歌诗,以“歌”评品人物是汉民间歌诗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此现象的产生与汉代郡国举士,注重乡评里选有关,其结果导致士大夫重视“居乡”、“乡评”。这种重名誉,喜标榜声气,臧否人物之风,开魏晋风度之先声。  相似文献   

9.
近来再次阅读杜威的一些著作,感到对杜威教育哲学有重新探讨的必要。为了繁荣我国的教育学术,我想本着“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的方针,谈几点看法,抛砖引玉。本文的范围限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探讨的是他教育哲学方面于我们有用的东西,如教育原理、教育方法等。不涉及他的一般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重点放在重新探讨,不在重新评介,因为探讨先于评介,没有对评介对象的探索研究和正确了解,就不可能有实事求是的评  相似文献   

10.
论沂蒙名人文化在临沂“文化名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沂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产生了灿烂的沂蒙文化。沂蒙名人文化是沂蒙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于沂蒙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到沂蒙精神等的研究上,缺乏对沂蒙名人文化的宏观性的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对沂蒙文化名人的挖掘开发利用的应用研究基本是个空白。通过对沂蒙名人文化进行较综合深入的分析研究,为临沂正在进行的“文化名市”工程献计献策:一是以沂蒙文化名人为主题,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二是城市规划建设要以文化名人要唱主角;三是整合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就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谈感想可以获得满分作文,评论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也可以获得满分作文,例如感想式作文《昭君怨》,评论式作文《杜甫的幽怨》等。这种现象在近几年高考中不一而足。可是考察近年来的类似作文分数并不如意,因为出现了论证中思路摇摆、文体不规范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在谈感想与写评论时游移不定,往往把“感”写成“评”;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历史文化名人、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等优秀历史人物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利用好这一特殊资源对未成年人实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是当今社会各界特别是历史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一种说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此人们不免有些疑惑,这搭台的不唱戏,唱戏的不搭台,是何道理? 其实“文化搭台”,就应该“文化唱戏”。例如各地所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就应该突出文化艺术;所举办的文化名人讨论会(诸如孔子),就应该突出文化名人;所举办的书画展览,就应该突出书画……怎能“文化搭台”而文化不唱  相似文献   

14.
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有多种联系,文化名人能够影响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国明清以来,有一批文化名人曾和澳门发生联系。澳门居民华洋并处、文化中西兼容的状态,为文化名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对澳门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曾静同学问:《介绍〈应用文写作知识〉》一文是怎样的一类文章?这是一篇介绍性文章,它介绍的是一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篇书评,它不注重于“评”,而主要是“介绍”。一般来说,介绍性文章,当然要“介绍”,不管是书、人物,还是新产品、旅游地,都要介绍。然而介绍性文章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历代文化名人不计其数。但如果要举出一个最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人物,恐怕非孔子莫属。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之一。自从汉武帝大力表彰和推崇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很快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家喻户晓的“圣人”。  相似文献   

17.
联海钩沉     
在对联家族中.有一特殊的联种。这种联构思巧妙,玲珑别致,趣味横生。这就是人物串名联,其中不乏流传广泛的优秀对联。 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 “老舍”、“凤子”、“胡风”、“龙生”都是当代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生活>教师教学用书》对于"文化名人"的教学指导建议是:"它们都不作为教学目标设置,其运用全由师生自行掌握。""文化名人"辅助文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真的没有用武之地吗?非也。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思想政治课教材也不断更新,丰富的辅助文是新版政治教科书的一大亮点。《文化生活》教科书在"致同学们"部分对"文化名人"的评价与分析是这样的:"'文化名人'是对有关人物文化贡献和  相似文献   

19.
初中部分     
《中文自修》2023,(17):54-57
<正>(1)[题目]请以“你最珍贵”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思路导航]此作文题的对象“你”可以是“近距离”接触过的、具体的人,比如父母长辈、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或是陌生人等;也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书中人物、历史名人等;还可以是某一物件、某一次的体验。总之,对象的选择范围是很广的。“你”字也提示了文章要以第二人称叙写。“珍贵”有宝贵、价值大或意义深刻之意,在此之前又用“最”突出其程度之深。可见,“你”对“我”而言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文章需要在这一方面下足功夫,比如书中的某一人物对“我”成长的启迪;生活中的某位师长在“我”迷惘时给“我”引路,鼓励“我”前行;某一段人生经历给了“我”别样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一、余秋雨研究何以苍白和尴尬 90年代以来,余秋雨先生一直是备受学界内外广泛关注的“文化名人”。有趣的是,人们的这种“文化关注”几乎都是冲着他那些持续畅销的“文化散文”而来的。无论是清赏把玩,还是研究评说;无论是赞美,还是嘲讽,也几乎都是把他的“文化散文”作为咀嚼或解剖的唯一对象。如果说,这种把玩或研究仅仅停留在散文艺术方面,即其思想蕴涵、审美趣味、文体风格等,似乎还说得过去;然而,现在许多研究者显然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而试图通过这些“文化散文”,同时从深度和广度来审视和检讨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及其人格构成上的窘迫和缺陷,尤其是从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中去发现和追索他本人作为一个“拷向者”的灵魂奥秘,恐怕就有点尴尬,甚至显得有点荒唐了。这里的意思是说,当余秋雨作为我们今天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个“学者型作家”,特别是作为一个试图重新找回知识分子的道德信念和人格力量的文化忧思者,仅着眼于对其“文化散文”的研究,而不对其从事学术和艺术写作的全部文字进行全面的探究,不仅显得浮浅,而且还显得苍白和盲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