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之”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它的用法极为广泛,仅作助词就有如下几种用法: (1)用在句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2)用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充当整个句子的某一成分,这种  相似文献   

2.
A卷 本卷分为毕业成绩,考生必作,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5分) 1.(5分)在下边篇目后的括号内填入有关作者前的英文序号。 A.范仲淹 B.鲁迅 C.高尔基 D.柳宗元 E.臧克家 ①《捕蛇者说》( ) ②《海燕》( ) ③《孔乙己》( ) ④ 《岳阳楼记》( ) ⑤《有的人》( ) 2.(2分)下边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辍劳作 ②深恶痛疾 A.chuò wù B.cuò è  相似文献   

3.
一、之1、代词1)代人,表示:他(她)。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2)代事,表示:它(它们)。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3)指代,表示:这。例: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的”或不译。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例:久之,目似瞑。《狼》4、动词作谓语,表示:到、往。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其1、代词1)人称代词,表示:他(们)的,它(们)的。例:其乡人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表示:那、其中的。例:专其利三世…  相似文献   

4.
〔教材依据〕文言文综合阅读题主要取材于课内文段.文段出处在以下篇目范围内:《为学》、《故事三则》、《狼》、《<论语>六则》、《扁鹊见蔡桓公》、《口技》、《愚公移山》、《大铁椎传》、《冯婉贞》、《短文两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登泰山记》。  相似文献   

5.
一、下面的拼音,对的,在括号里打上“√”,错的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8分1、公输盘不说shu ( )(《公输》)2、触龙说shui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3、太后不肯,大臣强qiang谏( ) (同上)4、号hao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 ) (《捕蛇者说》)5、朝chao分尚食( )《芋老人传》6、谨食shi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7、然臣之弟子禽滑gu厘等三百人( )  相似文献   

6.
唐朝柳宗元和宋代范仲淹撰著《捕蛇者说》和《岳阳楼记》 ,一位目光集中 ,一位眼界宽阔 ;一位情意凝重 ,一位思神纵横 ;一位援笔说蛇 ,一位铺纸绘景 ;一位意在进谏皇上减轻赋税 ,一位倾心规劝挚友克己奉公。二者内容有如此诸多不同。但是在社会影响上同为脍炙人口。最近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发现了它们结构形式的异曲同工 :两篇散文都是五个自然段 ,都分三层 ;第一段为第一层 ,第二段至第四段为第二层 ,第五段为第三层 ;各层内部对比写法 ,层次之间节节蓄势 ;最后抒议主旨 ,喷薄而出。先看《捕蛇者说》。第一层 ,叙述捕蛇之因。永州百姓为何…  相似文献   

7.
焦文林 《新读写》2009,(4):45-48
1 而 1.连词 (1)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递进关系,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相似文献   

8.
“贬官出杰作。”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不难看出,很多名篇都是作者在贬官、被逐后创作出来的。先秦就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后世更是代不乏人。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说:“文章憎命达”(以文学著称的人,往往命运困厄,好像文章憎恶命运通达似的),颇有点视之为普遍规律。这虽然不无以偏概全之嫌,但例证确实不胜枚举。如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写了《捕蛇者说》、《永州八记》;韩愈被贬后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创作了《琵琶行》;范仲淹被贬后写了《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9.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石钟山记》:"与向之噌吆声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1.
读了张俊同志写的发表在《语文函授》一九七七年第八期上的《〈捕蛇者说〉中的几个文言虚词》一文,我们深受启示,为了互相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想就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谈点看法。关于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张俊同志是这样论述的:“‘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复句的一个分句。”主谓之间用上了“之”字,作为句子的独  相似文献   

12.
《捕蛇者说》的“说”,是什么意思?《古代散文选》(中册)这样讲:“说说捕蛇人的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湖北省编高中语文这样讲:“‘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闷题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黑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余闻而愈悲(而:更加) B.苛政猛于虎也(于:比) C.今以蒋氏观之(以:因为)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孰:谁)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分) A.这段文字选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B.这篇课文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C.孔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我们学过他写的《生于优患,死于安…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于是”究竟是一个复音虚词还是两个单音词?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二册第七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指出:“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例如,‘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的‘于’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素有“议论”的传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所指之文章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是书论、奏议、铭诔等议论文体,这些文章与服务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文章的经世致用。这一点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岳阳楼记》、《捕蛇者说》、《出师表》、《六国论》等篇目中也可明显感觉出来。我们现在所指的议论文已演化为一种与记叙文、说明文并称的应用文体。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议论文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般议论文。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成功》(季羡…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把握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忠实于原作语言的翻译方法。意译是以传达原作精神为目的一种再创作的翻译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宜采用直译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五种。一、换就是把文言文中的词语换成与之意义相同的现代汉语。从音节上看,实词与实词的对换大都是“一对二”,因为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虚词与虚词的对换则是“一对一”。例如: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怨恨捕蛇这差事吗?“若”、“毒”、“之”、“乎”分别换成“你”、…  相似文献   

18.
顾绍伟 《快乐阅读》2011,(22):156-157
"说以感动为先"。《捕蛇者说》一文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衬托对比针砭时弊———《捕蛇者说》的艺术特色江苏/王丽蕾《捕蛇者说》是唐代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时写的。“衬托对比,针砭时弊”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又分三层意思:1.“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强调蛇毒性猛烈可...  相似文献   

20.
鸡犬不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变革失败,被贬到永州,有一回采访了一位捕蛇人,并写成散文名篇《捕蛇者说》。《捕蛇者说》对官吏催逼钱粮,有这么一段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