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年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殿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相似文献   

2.
春节 [春节简介]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及以后的几天,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3.
体闲广场     
春节话春联春节是炎黄子孙一年中最隆重、历史最悠久的节日。每当春节一到,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外贴上一副春联。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  相似文献   

4.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便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相似文献   

5.
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成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初一叫做春节。  相似文献   

6.
“百节年为首”,春节当然是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提起春节,确有很多民俗趣闻值得记述和回味。“腊鼓催年”,这种传统习俗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用各种米、豆及小枣熬成的“腊八粥”,至今也是人们喜食的食品。吃了“腊八粥”过几天,就到了“祭灶”。祭灶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扫房、洗澡、理发是必不可少的。春节前夕,贴春联、买年画,可是年前一项重要活动。“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年画,则主要突出一个“喜”字。农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  相似文献   

7.
孟宪法 《语文教学之友》2008,(3):F0004-F0004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地回到父母身边。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即农历腊月三十日夜,叫“除夕”。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春节作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传统意义上,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  相似文献   

9.
1、2月份正值寒假和春节,除了开展一些传统性的系列活动外,还可以利用这一时机,遵照全国少工委的号召,组织队员开展“新世纪我能行”的体验教育。一、春节系列活动(一)集春联。把写春联、送春联的活动进一步扩展,增加收集春联的内容,发展为春联系列活动。春节期间,队员们到机关、学校、工厂、部队、商场、车站、影剧院、展览馆等不同单位,每人收集10幅春联,然后举办一个春联研讨会,对春联的内容、形式,各行各业选择、张贴春联的特点和春联所反映出的民心、民情进行研究。活动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生字、生词和不懂的典故,队…  相似文献   

10.
春节的来历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便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相似文献   

11.
名人与春联     
周赞 《现代语文》2006,(11):28-28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据考证,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2.
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是,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怎么来的,你可能不知道吧?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作“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术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u)和郁垒(lei)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避邪,以求吉利。  相似文献   

13.
春节话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多在春节时使用而得名。每当春节来临在门前贴上一幅得意的春联,会增添新年佳节的喜庆气氛,因此,春联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沿用至今。 春联古称“桃符”,或叫“仙木”。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据《山海经》等书载称,上古时代,传说神茶、郁垒为兄弟俩,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  相似文献   

14.
欢乐中国年     
《辅导员》2005,(1)
红彤彤的春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年俗,是最能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民俗。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已经成为一项文化盛典。在鸡年新春到来之际,“红领巾活动超市”举办了此次“新春大酬宾”活动,特设了“欢乐中国年”专场,力图进一步弘扬中国悠久的“年文化”欢迎您走进本期超市专场——  相似文献   

15.
春节民俗     
我国普通百姓家以过春节最为隆重,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开始代人书写春联,千门万户竟相粘挂,烘托出节日的气氛。跨入农历12月20日,家家户户便着手准备过年了,每家非得大扫除不可,这叫“掸埃尘”;又宁愿排着长队去洗澡、理发,以显示面貌焕然一新。农历12月24日,  相似文献   

16.
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一个节日.而这个节日是在农历的年初一.而非公历的元旦。其实.公历和农历是我国并行的两种历法.虽然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公历。但我国使用公历的时间很短.是从“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的。而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农历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使用了数千年。  相似文献   

17.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拜神祭祖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年俗活动变得异常的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到今天,春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  相似文献   

18.
“百节年为大”,自唐宋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把农历“春节”视为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过年”的热闹与繁忙中,透着客家人浓浓的乡情,对祖先深深的缅怀,对生活无限的感恩。这就是客家人过年的“年味”。  相似文献   

19.
泡泡画     
毛伟 《早期教育》2010,(2):13-13
中国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也是我们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全国显得格外欢乐祥和。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小朋友,你知道怎样过大年吗?  相似文献   

20.
一、春节扫描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最古老最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常把过春节叫“过年”。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叫“除夕”,一家人团聚在家中,吃年夜饭,说说笑笑,尽情欢乐。很多人整夜不睡觉等候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叫“守岁”。除夕,我们还会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长辈越多,“利市”就越多。“爆竹声声辞旧岁”,除夕夜最盛行的活动是放鞭炮,到了子夜时分,鞭炮齐鸣,烟花绽放,场面十分热闹。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也是除夕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漂亮的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欢庆活动要持续半个月,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又形成一个欢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