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楚辞"主题的战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楚国历史上传统的战斗精神表现在屈原作品中,较之《诗经》,《楚辞》主题的战斗性大大加强了。  相似文献   

2.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楚国历史上传统的战斗精神表现在屈原作品中,较之《诗经》,“楚辞”主题的战斗性大大加强了。  相似文献   

3.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正解──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中的有关问题刘喜军屈原精神感人肺腑,震古烁今,使得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十分的崇拜,以致于他容不得别人对屈原其人及精神持任何怀疑态度。为此他写了许多弘扬屈原精神和正人耳目的不朽文章。崇...  相似文献   

4.
在《屈原》中,郭沫若复活了屈原,改写了从死亡中寻找永恒的历史史实。同时,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注入了此剧,展现了在生存中体验希望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战斗观和人生观。《屈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屈原与郭沫若的结合,是极为艺术的,是充满希望的,因而,也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之一,也是民族性格的原型之一。屈原作为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已为历代学者所公认,但至今还笼罩着一圈神秘云雾,尚有人怀疑他的存在和他那特具魅力的诗歌的真伪。历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人不计其数,从汉代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到今人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对传承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作出了宝贵贡献。中华民族被认为是没有创造过大型史诗的民族,近十年来也有不少有志之士在自觉地写作自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精髓。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爱国诗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中表达着极其强烈的爱国之情。本文根据语文课堂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题材进行深入分析,望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屈原》与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与抗战邹水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它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①,通过反映和发展历史的精神来为现实斗争服务。它的创作和演出曾经轰动重庆山城和全国,在抗...  相似文献   

8.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失事求似”史剧创作精神的典范之作.本文将以叙述学理论来解构《屈原》艺术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屈原疾恶如仇的个性品质、殉道精神和探索求知的精神,在中国传统人格建构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传统的人格建构对屈原精神的汲取采取了中庸适度的原则。屈原的影响在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中不断地被融化与淡化。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和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国统区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尤其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最有代表性。郭沫若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采用悲剧这一叙事形式,塑造了屈原、聂嫈等志士仁人,为祖国和民族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具有一种历史的悲壮美,彰显了这些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和悲剧精神;同时,这六部历史剧具有明确的现实政治意图,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鼓舞和教育了广大人民,实现了艺术审美与政治宣传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其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忏悔情结。由于郭沫若自身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使其注重自我升华和民族拯救的双重追求,实现了自我—家庭—社会的忏悔发展历程,显示了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邢台曾经在五代时期出现过一位清政廉洁、节俭朴实、广施仁政的皇帝郭威。《周太祖郭威》这部长篇小说以此为题材 ,运用章回体的民族形式 ,塑造了郭威的鲜明形象 ,描写了他从一介布衣到登上王位的艰苦曲折的历程 ,为弘扬邢台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郭文景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不仅是其个人艺术魅力的体现,也是巴蜀地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的再现。他在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巧妙地将现代作曲技法和四川传统音乐相结合,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诠释了深刻的民族情感。在根据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同名诗谱写而成的合唱交响曲《蜀道难》中,郭文景运用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探索出了一条表现民族文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虽受到西方化的影响,但它仍承袭了中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的“奉天承运”、“改朝换代”、“太平救世”的变革思想模式。它固然对传统儒学和孔子进行了冲击,但实际上它又极力使“儒为己用”,援引孔孟儒家思想以及程朱理学思想,为自己的教义宣传、政策宣传和专制主义说教服务。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出现了以湘军主帅曾国藩为精神领袖的反太平天国思想的联合阵线。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传统化的外显的应时功能被作了调整。传统化的逆反作用是清朝战败太平天国的化动因。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史》是罗尔纲太平天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编撰体例,赢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所创立的“新综合体”,是对中国传统历史编撰体例自觉 继承和发展,这种体例不仅了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要求,而且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编撰的新体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在诗论的基础上提出对现代人格建设的构想。他在《三叶集》中对理想人格做了初步描述,并展现于《女神》中。但是这种理想人格无论是在诗论中还是在作品中都有肤泛之嫌。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化的影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