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义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湘夫人》中,最后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碟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相似文献   

2.
问:上海语文课本高一第一学期有一篇课文<香菱学诗>,其"思考与练习"的题目中有"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的引文.我查了鲁迅<坟>中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发现鲁迅的原话与此明显不同.那么,是课本引文出错了,还是另有出处?这"悲剧论"是鲁迅自己的思想,还是引用别人的话而全集编者没有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3.
<正>《湘夫人》中的意象很丰富,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以香草美人借喻理想追求的创造性运用和以"秋风""木叶"渲染气氛和心境的巧妙性构思,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摹仿的范本。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湘夫人》中的"麋鹿""蛟龙""九嶷"三个意象不太常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们该作何解呢?这三个意象分别出自"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4.
今读《楚辞.九歌》,拟就古今训释的某些疏失略作商榷。所讨论的《九歌》语词(加着重号者)如下:一、《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远举兮云中”。三、《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四、《大司命》“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五、《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相似文献   

5.
(四) 双关 ①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对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君》) ②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 以上二例中的“玦” “袂”为“音、义双关语”,“佩”为“谐音双关语”,“褋”“杜若”为“借义双关语”。 这两节诗里的“捐玦”“遗佩”“捐袂”“遗褋”“采杜若”“搴杜若”等,究竟应当如何解释,古今众说竞起,如治丝益棼。其实王逸注释“玦”字时,虽拘泥于君臣关系,但  相似文献   

6.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上个世纪50年代即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今年5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连发博文,建议将现行语文课本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拿掉,因为文本里的"三拳"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渲染暴力,对尚未成年的孩子影响不好".  相似文献   

7.
"齐"作"庄重,恭敬"义时<经典释文>既有注"徂兮切"的情况,又有注"侧皆切"的情况,"徂兮切"是"齐"的常见读音,"侧皆切"是"齐"作"斋"的古字时的读音,这是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文章以这这一矛盾现象作为切入点,根据词义引申规律讨论"齐"与"斋"均有"庄重,恭敬"义.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收了三五斗>中有"曲辫子",课本注为:讥笑劳动人民的话.清朝时男子都有辫子,辫子常梳编才光滑挺直.劳动人民没工夫常梳编,辫子就显得蓬松、弯曲.  相似文献   

9.
"秋风"一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于《楚辞.九歌.湘夫人》:"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再加上宋玉《九辩》中那千古感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文学中的秋风便纷之沓来,并且与悲凉哀愁之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风"被不断重复、点化、裂变,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生发出诸如怀远人、思故土、忧身世、恨别离,萧索、凄迷、忧怨、悲壮等意象。  相似文献   

10.
王银龙 《学语文》2014,(6):65-66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随新课改应运而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好评。但也有相关读者"吹毛求疵",对某些细节进行辩难。对此,教材修订时并未全盘接受,甚至有的地方"固执己见"。比如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自主赏析"部分《湘夫人》中的注释54"遗",直到2013年6月安徽第13次印刷仍然不改初衷。教材第9页《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一句,注释训"遗"读作(wèi),释为"赠送"。岂料,一个"遗"字引起了教师的争鸣。  相似文献   

11.
虚词"了①"的位置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不容小觑,许多留学生为之苦恼.<初级汉语课本>中将虚词"了"初步定位为句尾助词"了"和词尾"了";黄廖本<现代汉语>则将其分为两类: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通过分析"一题七例"及简单对比,认为<现代汉语>中对"了"的定位更为合理,且能对具体例证进行科学地解释,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永俊 《现代语文》2006,(11):112-112
《湘夫人》是屈原的名篇,人教版高中教材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此篇.在讲授这一课时,教材对"遗"字的一则注释引起了笔者的疑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成为几千年来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地方.这篇文章选入中学课本经久不衰.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师用书>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翻译使人有一些不解.通过查找资料和询问有经验的教师发现有以下两种意见,其中焦点存在于"悉如"一词,它们是:  相似文献   

15.
正《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舜与娥皇、女英故事的附丽,这段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更加美丽动人。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而湘夫人不至为线索,在彷徨惆怅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一千古名句到底"动人"在何处?从意象上看,诗人点出了"秋风""秋波""木叶"三个典型意象。"秋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有萧瑟、凄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双方战车相遇交错时,用短兵器相互格斗.错毂,双方战车交错.  相似文献   

17.
"频烦"何义     
杜甫的七律<蜀相>,被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为"自主欣赏"课文.对诗中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频烦"一词,课本注释为:"频烦,犹‘频繁',多次."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例如: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一句话"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课本注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这个注解可以看出,"高危"的解释即"高而险",对这个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高危"的意思应为"高",也就是说"高危"在这里应是同一个意思:"危"即"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秦初洞庭一带民间所祀湘神,乃是与舜之传说相联系的"二妃",证明了屈原<九歌>二<湘>所祀神灵,也当与"舜,妃"有关.并从湘水之神的"原型"及其变迁上,论述了屈原时代所祀湘神,已不再是远古时代"万物有灵论"观念下产生的无主名水神,而已为有主名"舜、妃"之神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辩明王逸所注"湘夫人"为二妃,"湘君"则为二妃"所留"之舜;韩愈以娥皇为湘君、女英为湘夫人之说,乃是既不合情理也不合礼制的附会.由此得出游国恩、马茂元等的二<湘>"恋爱"说,并不符合舜与二妃的神话传说背景,而有的研究者试图用"殆已失考"的原始湘神传说,来为二<湘>"恋爱"说圆场,也无补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