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公诉机关,均享有公诉职权,但二者拥有的职权范围和起诉裁量权不同。借鉴两大法系国家检察官公诉权的各自优势,我国人民检察院应在简化酌定不起诉的操作程序、增加暂缓起诉的规定、取消“转诉”规定和适当规定检察机关的求刑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求完善。  相似文献   

2.
法律体系的建构有赖于行之有效的法律方法,其名曰方法论。方法论是管控理论与现实的链接之物。通过解构两大法系的民事诉讼法律体系,我们会发现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正逐渐缩小差距,走向趋同。我们研讨民事诉讼方法论的完善,其过程犹如黑格尔所述的密纳发的猫头鹰,[1]需要一种有别于经验主义的求真、求实的态度。若对民事诉讼法律体系进行深入实际的理解与解释,以此为切入点找到问题并揭开其本质、关键、内在特殊性,自然也就为民事诉讼方法论提供了应当如何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庭宣判作为法院宣告判决形式之一,它体现着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两个最根本的价值,也是符合世界和我国司法改革的主题,更是反映社会民众对诉讼公正和效率的祈求.我国法院虽然在探索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发现其在理论研究、立法技术、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文章在分析当庭宣判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当庭宣判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入,当庭宣判作为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已成为实现公正与效率价值的重要举措。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论述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当庭宣判的推行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赖利益赔偿是基于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而设立的一项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对此没有明文规定 ,仅在《合同法》中规定了诚信原则和缔约过失责任。本文对信赖利益赔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一探讨 ,以期加深对此项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即时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宣告裁决结果的法定形式,在形式上它是纯粹的技术性、工具性问题,而在实质上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倾向性和价值性问题,它涉及到民事诉讼基本价值和原则等核心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发挥其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的应有价值,它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民事诉讼中一些核心问题,对实现民事诉讼价值目标、维护国家司法权威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重要作用,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产物,学理上还有一些争议,实践中尚处于摸索和总结阶段,对我国而言尚是一个新事物.查阅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一些做法,发现两大法系在某些理念、操作上有相通之处,但发展模式却相当迥异,这种迥异不仅体现在微观的细节上,更源自于其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和诉讼理念等方面的差别.我国如何借鉴和吸收两大法系的有益经验,完善我国量刑建议制度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醉酒人法律行为的效力何如,我国仅在刑法中规定醉酒人负完全刑事责任,而民事领域则一片空白.在意思自治的民事领域,特别是在意思表示为核心的合同领域,完全无视醉酒人判断能力减弱、意思能力欠缺的事实,显然与合同自由原则相悖,也有违以人为本的民法基本理念.基于此,本文从合同行为角度对醉酒人民事行为效力予以比较研究,以期能对我国立法和理论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是人民法院公开宣告裁决结果的一种法定判决形式,它是集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司法实践、诉讼理论和社会文化于一身的综合产物,其存在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挖掘其存在基础对树立法院法官形象、尊重法院审判程序和尊重国家法律权威具有重要作用,对培育民主、开放、公平和透明的司法文化和创造和谐的司法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当庭宣判是人民法院公开宣告裁决结果的一种法定判决形式,它是集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司法实践、诉讼理论和社会文化于一身的综合产物,其存在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挖掘其存在基础对树立法院法官形象、尊重法院审判程序和尊重国家法律权威具有重要作用,对培育民主、开放、公平和透明的司法文化和创造和谐的司法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证人有作证的义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诸多原因使证人及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缺乏规范性、法律性,导致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非常低。本拟就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原因,以及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民法院改变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尽管法院拥有改变指控罪名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其不仅违背了控审分离和不告不理、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原则,而且正侵蚀和扼杀中国刚刚起步的刑事辩护制度。本文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框架下,提出一个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证人不出庭作证已成为困扰司法的一大因素,证人在审前所做的陈述在法庭上被大量使用,使得控辩式诉讼流于形式。刑事证人出庭率低,除了司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证人的观念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法律制度本身不健全,立法上义务与制裁失衡,缺乏对出庭证人的权益保障措施。应当通过提高公民对作证义务的认识,完善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和人身保护制度,确立证人特权和豁免规则等来改变刑事证人出庭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法、德、日三国的刑事再审程序关键的框架性规定非常类似甚至相同,呈现出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再审程序的一般面貌和共同特征,在我国刑事再审制度改革呼之欲出的现阶段尤其值得对其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两审终审的审级框架下,审理方式作为刑事二审程序的重要内容,在纠正错误判决、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在经历了由立法空白到不断细化的发展进程后,开庭审理理应成为原则;然而,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刑事二审的开庭率仍不理想,且存在改判案件不开庭审理、繁案重案不开庭审理等问题。为扭转这一异化趋势,通过对刑事二审开庭的价值取向以及当事人权利保障进行衡量,总结出影响刑事二审审理方式的四重考量因素,进而明确开庭审理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形式多元的开庭审理方式。即便是基于现实情况与司法资源的制约可不开庭审理的案件,也应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多重保障,完善监督配套机制,从而使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回归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6.
赵晶 《保定师专学报》2011,(5):60-63,82
在征诸传统法文化以论证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性的研究中,存在一些对史料进行片面解读与过度诠释的情况:如未妥善解决中国古代的刑事与民事的区分问题,从而有混淆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之嫌;又如过度诠释保辜制度,因为无论是从该制度见诸记载的最早文献出发,还是立足于作为传统法典代表的《唐律疏议》及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的案例,皆无法推出保辜制度与刑事和解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7.
先进的诉讼法制国家普遍将民事程序选择权确立为当事人的一项基本程序权利。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虽有规定,但不太系统,且职权主义色彩太浓,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民事程序选择权大多流于形式。笔者在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立法规定加以介绍,试图通过了解当前世界法治较发达国家的立法规定,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立法,以期在完善立法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之重要性与证人不出庭之现实间矛盾突出,证人、鉴定人出庭率始终徘徊不前,这不仅背离了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要求,更严重掣肘当前庭审实质化改革目标之实现。为此,文章拟结合庭审实质化改革的现实背景,在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立法、司法、观念等综合成因的基础上,指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路径与具体对策,即确立实行"相对的""不完全的"直接言词原则,在明确"关键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情形的前提下,确立书面证言使用的限制性规则,明确那些应当出庭作证而未出庭的证人证言的程序性后果,从而建立起一套以制度化、常规化出庭作证为主,例外明确化书面证言为辅的混合式人证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19.
缺席审判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美国、日本、法国等各主要西方国家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上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特征,通过相关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刑事缺席审判的诉讼理念与运作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