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中,来自武汉赛区的张滔元老师执教了一节并不太好讲的课——《开国大典》。因为他要面临这样几个问题:开国大典是历史的一个瞬间,故事性不强;学生年龄太小。感情理解上有距离;仅凭几段文字或几段录像,很难让学生进入到万众欢腾的情境中。但张老师从小处入手,用感情把一个个场景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特定形式的活动。说它特定,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可能等同于前人的发现,学生学习的是问接知识,是前人通过探究的实践活动而创建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定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真的“身临其境”,所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在学习中并不  相似文献   

4.
开国大典作为历史场景,有着永恒的表现价值,一直是文艺作品的重大题材。在美术界,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和唐勇力教授的中国画《新中国的诞生》堪称同一题材的两大扛鼎之作。本文对此两大作品的艺术特色做了分析,指出了值得借鉴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怀着喜悦的心情,轻轻地翻开《我的祖国》第一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几个字再次映入眼帘,适时我们语文课学习《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相似文献   

6.
去年执教公开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筹备三个多月,教学效果总体不错。回顾备课过程,收获颇多。现将备课思路及体会最深处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记念刘和珍君》两次出现“苟活”的字眼:“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不得不引起读的注意。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深深植根于许多读的心中,他的似“匕首”和“投枪”的字影响了几代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潘丽 《现代教学》2008,(7):148-148
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学生能听、说、读单词“rice,tomato,chicken”,其中rice和chicken是课本内的知识,tomato是拓展知识;能根据“Doyou1ike...?”问句,用“No,Idon’t1ike…”回答自己不喜欢的食物。(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适当地用“Yes,I1ike…/No,Idon’t1ike…”表达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高乐丹 《成才之路》2011,(13):73-73
一、思考问题①如何引导学生从感受自然的春天,体味人文的春天,体会到歌曲中的春天?②如何调动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创设春天。③如何表达出歌曲中所描述的春,充分展示春天。二、案例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在《蒹葭》备课过程中,通过多个方案的准备和斟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只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喜欢语文。狡兔三窟,有备无患,只有真备好每一节课,才会使课堂有更精彩的呈现。  相似文献   

12.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一首千古绝唱,笔者从作品出发,探知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以追求一种深度的语文课堂。张若虚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礼赞,文字背后有着诗人美好的情感。笔者从“见天地” “见众生”和“见自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感悟品鉴诗心,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梁好 《湖北教育》2009,(12):14-14
《东施效颦》(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选自《庄子》,课文通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反增丑态的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真正的美是自然的流露,而非矫揉造作。这篇课文编排在《美与丑》单元,该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美与丑,树立自信心,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激发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一、基于《泊船瓜洲》诗歌本身(字面或感性)的研读 二、基于《泊船瓜洲》诗歌背后(人与情)的研读  相似文献   

15.
《古井》这篇课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内容深刻,感情真挚,文辞优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从课文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作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捧跤、偏西、天涯”等词语;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2007,(7):124-124
怎样读《桂林山水》里的“啊” 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啊”一律读成“a”,这是不正确的。那么,怎样确定“啊”在句子中的读音呢?这要从“啊”的音变说起。  相似文献   

18.
郑志刚  孙萍 《中国教师》2011,(10):60-61
<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出词感(词语的感觉)。3.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段落,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莉 《现代教学》2008,(7):127-127
授课必先备课,从而确定授课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反复、细致的备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大气压强》一课备课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感受四季》艺术地再现了新时期二十年当代大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十分细腻逼真地画出了一幅当代大学风云图,作品塑造丁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大学校园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