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影响很大的学者兼作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奠定,一是他的现代诗学理论,二是他的一大批有影响的诗作。他的现代诗学理论,提出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有格律的新诗,即:既要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真精神”,又与旧诗有严格的区别;既要吸取外国诗的长处,又要除掉早期新诗“欧化的狂癖”。他的这些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集《死水》里。《死水》开拓和深化了新诗的爱国主义主题,丰富了新诗的语言,创造了众多的格式,全面提高了新诗的技巧。《死水》融汇着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和人民口语,外国诗和中国诗的艺术经验,可以说在中国新诗上开一代诗风。另外,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闻一多在广大人民心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即他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以及他的那些留给后人的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早年(1922—1925年)曾留学美国。在这期间,不少留学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旧中国形成的巨大反差,产生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民族自卑心理,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洋奴思想,什么“中国百事不如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等。而在一些留学生热衷于歌颂外国的物质文明,赞颂象征现代工业的烟囱中的烟为黑色  相似文献   

3.
爱国诗歌是华夏诗歌之魂,宋代的爱国诗歌更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宋代爱国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不仅其他朝代难以企及,就连诗歌王朝李唐王朝也只能望洋兴叹。宋代爱国诗的发展盛况主要表现为量多质高、风格杂陈、内容丰富,具有气势由“逸”转“怨”,揭露时弊,痛陈厉害等特点。宋代爱国诗之所以堪称奇葩,值得驻足品评,是社会现实、社会观念形态的反映,也是诗人笔耕不辍努力和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致。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更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女作家。李清照的词中有婉约柔细的一面,而她的诗作之中则更多地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李清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与其家庭环境和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诗,"气魄豪迈,颇有李白概".现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其中居琼三年,所写的也算不少.据苏轼《居儋录》(又名《海外集》)所载,苏轼居琼期间共写诗一百六十九首,散文一百二十八篇,辞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首).其弟苏辙(子由)对他在岭南的著作这么评价:"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之未达."又说:"东坡谪居儋耳,独善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哀惫之气."(苏辙  相似文献   

6.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说的便是“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李清照.她的一生经历了危机四伏的北宋来年和动乱、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其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闲适生活,后期多悲叹时事与身世,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其诗,留存不多,多为南渡后作,诗作感世咏史,文辞慷慨,豪气纵横.她既有巾帼之贤德,又有须眉之刚强;既有人们愤世嫉俗的感慨,也有伟大崇高的爱国情怀.她更是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下面简要论述一下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正> 苏轼的咏月诗情景交融,渗透个人的主观情思。如《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诗中描写傍晚的云气散尽,广袤的苍穹中如玉盘一样的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儿的转动行走中,作者的情思亦被牵动,与弟子由共赏此时美景,情景交融,息息相通,共叙手足之情,抒发人生感慨,对于同是宦游人  相似文献   

8.
清康熙年间,由贾洛英主修的《新会县志》卷五曾有如下记载:“圭峰,邑之镇山,一名玉台.……玉台寺建于汉桓帝.寺前有钟铭,建和元年,唐僧一行卓锡于此.”“宋苏轼诗不传,无罗蒙正《登圭峰怀苏长公》诗:‘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且淹留;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可见在元代时圭峰山还保留着苏轼的“题咏”,而且是“词客登临诵未休”,为登山游览的文人学士所喜爱.《登圭峰怀苏长公》诗的作者罗蒙正,字希吕,原籍江西庐陵,因其父嵇叔游学新会而定居下来.“蒙正资禀秀拔,勤学强记,诸史百家,无不成诵.”(见道光年间林星章主修的《新会县志》)他是当时新会的名诗人和学者,著有《罗希吕集》.他的《登圭峰怀苏长公》诗,应该说是苏轼到过新会的有力佐证.然而,道光年间刊行的《新会县志》的主编黄培芳、曾钊,在卷二“圭峰”条后,却加了如下按语.“元罗蒙正有《登圭峰怀苏长公》诗.《肇庆府志》云:东坡移昌化军,潦涨不  相似文献   

9.
茶诗,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文人饮茶生活情趣与审美理想的诗意凝结。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品茗吟诗,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留下无数咏茶的名篇佳作。贯穿于苏轼诗歌创作始终的茶诗,既描绘了时代的风物世情,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丰富情韵与人生感慨,又颇具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从体裁、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与语言四个方面,对苏轼茶诗的艺术特色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0.
爱国情怀     
我们主张爱祖国高于一切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国魂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鲁迅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前苏朕)苏霍姆林斯基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法)拿破仑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顾炎武谁抛弃自己的国家,谁就会尝到流放滋味。——拉丁谚语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生横遭变故,对人的打击可想而知。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穷且益坚的坚毅精神和老庄顺从自然之道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一切苦难,消解生活中遭遇的痛苦,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乐天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何万涛 《快乐阅读》2011,(7):126-127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诗风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还饱含着对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爱国诗潮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歌运动,它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背景,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主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画卷,同时开启了中国诗歌新篇章。本文试从鸦片爱国诗潮创作主体、内容、风格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它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苏颂不仅是古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还是很有造诣的文学家。学界对于苏颂在科学、医学等领域取得的成绩颇为认同,而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还缺乏应有的关注。"使辽诗"在苏颂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从"爱国主义"这一维度出发,试图对"使辽诗"的爱国情怀进行分析,希望在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夜,不满二十岁的闻一多,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饭厅门前,贴了一张呼吁书,上面抄写了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这一举动,象一把火,点燃起清华园里激愤的群情。许多年过去了,闻一多的同窗们回忆起来,总不能忘怀。人们从洋溢着书生意气的呼吁书上,看到了闻一多真诚的爱国的诗魂。  相似文献   

17.
张岱年先生毕其一生热爱祖国,爱国主义体现在张先生一生行事和治学之中,成为先生的一贯之道。主要从张先生的立身之道、哲学探索和文化研讨三个方面说明先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这一心志当是先生所以能够历经风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动力,同时又是基于其一贯“诚直”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8.
方琰 《家庭教育》2007,(7S):28-29
“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出生在一个爱国爱民的官员家庭。身为吉林省长春县县长的父亲彭树棠忧国爱民的情怀、刚直不阿的铮铮铁骨。成了儿子终其一生的精神脊梁。而彭树棠对疾病缠身的儿子切合实际地量身施教,与儿子朋友式的信任、相处与尊重,还有宁守孤寂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拳拳之心,则托起了一代科学巨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鲁兴勇 《保山师专学报》2007,26(6):F0002-F0002
和顺人善经营,懂商道;重教育,善育人;重文化,崇礼仪。但这一切只是和顺人实现爱国爱乡这一崇高理念的基础。和顺人的爱国是出了名的。这一点仅从抗战中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小孩子都是馋嘴,最爱吃零食。我们在街上买零食吃,都让家长不放心。可以后就不同了,若不信,请跟我到20年后的家中去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