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洋上生死夜》是苏教版12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惊险但又十分感人的故事。1998年6月20日,30岁的法国船长皮埃尔带着他的妻子克勒松来到印度洋上的马斯科林群岛度假,第二天傍晚,他们租了条高速快艇驶向了印度洋。可站在船上的克勒松不慎落入水中,被大章鱼死死缠住,皮埃尔以最快的速度救回昏迷的妻子。正当皮埃尔想带妻子回港治疗时,发现海啸将要发生,而他知道,30分钟后这儿将会有一艘豪华客轮经过,是留还是走困扰着他。在生死关头,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发生的皮埃尔决定和妻子一起留下来,向经过这里的客轮报告这一讯息。最…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上生死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我们且看对这篇文童的不同解读: 解读一:来自课文内容细节上的困扰:第一,文章结尾说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是晚11时57分,但文章开头交代皮埃尔夫妇是在傍晚驾驶高速快艇出发的,按照前后文章,似乎是皮埃尔夫妇出海不久就出事了。第二,皮埃尔夫妇租的是一条高速快艇,正常时速可以达到120海里/小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上生死夜》中船长皮埃尔在印度洋上面临了一次生死抉择,是救妻子?还是救客轮?最终他选择了救大家,演绎了一场爱的神话。教者常熟实小的洪榴老师在课堂上充满灵性的启迪的语言,奏出了催人泪下的旋律,也唱响了一曲爱的赞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10)
案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音乐响起)教师(声情并茂):几天后,康复的皮埃尔手捧鲜花,来到妻子的墓前,此时,皮埃尔百感交集,有很多话想对克勒松说,那么他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相似文献   

5.
“他真傻”     
日记是我和学生沟通的主渠道之一,在那里,我们彼此真实,自由畅谈。因为这份比较透彻的真实,我格外地珍视、尊重它们。以下,是一篇短得不能再短的日记。昨天学了《印度洋上生死夜》,我觉得皮埃尔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傻瓜!要是我,一定不会丢下亲人不管,我要先救妻子,再去救其他人。(注:皮埃尔是文中主人翁,为返回即将发生海啸的海域为来往船只报警而放弃回港口救治病重妻子,最终成功营救他人却痛失爱妻。)我蹙起了眉头:这可真是个有些另类的想法!如此理直气壮地自私!可转念一想,为什么说他自私?一个重视亲情、热爱亲人的孩子为什么在我的下意识…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上生死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我们且看对这篇文章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7.
案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断。师:你们认为皮埃尔是否有责任留下来呢?生纷纷回答。(略)师:是的,作为丈夫,他没有责任留下,他的责任是救妻子,是离开。作为一个游客,也没有任何法律或条文规定他有责任留下。但他选择了留下,这种责任不是谁硬性规定的,而是皮埃尔内心深处涌动的责任,是人对入的大爱,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诺曼底”号遇难记》(人教版第八册)这篇课文写的是“诺曼底”号在航行中遭遇不测,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指挥营救,最后自己同船一起沉入深海。在探究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的人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发言赞扬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突然  相似文献   

9.
【背景缘起】 学校举行市级骨干教师优课展示活动.我选择了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中的《印度洋上生死夜》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评价,特别是在课堂中运用即时性评价,会有效地提高阅读课的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一、进行针对性评价,加深人物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叙事性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反复地学习中,逐步有了对人物完整、清晰、深刻的认识。教学中,相机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有力地促进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比如,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时,如何让学生走进皮埃尔舍己为人的人格世界呢?抓住他在生死关头的言行加以体验是最佳的方法。我们可在教学中运用即时评价,  相似文献   

11.
1998年6月20日,30岁的法国船长皮埃尔携妻子克勒松驾驶着高速快艇夜游印度洋,妻子突然遭到大章鱼的袭击,生命垂危。正当他决定返航时,却意外地发现海底将要发生地震引发海啸,而这片海域30分钟后会有一艘豪华游轮经过。是返航抢救自己心爱  相似文献   

12.
《穷人》这篇课文,写的是穷苦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邻居西蒙,并把西蒙死后遗留下的两个幼儿抱回家抚养的事,赞扬了穷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课文先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守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接着写桑娜看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病死,便把她的孩子抱回家以及这样做后  相似文献   

13.
《印度洋上生死夜》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新增的一篇课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读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有效功能,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起到发展思维、提升语感、陶冶情操、探求创新的作用。一、谈话导入,释题激趣1.教师引导: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船长》,讲的是哈尔威船长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郾揭题,板书课题,读题。(1)看到这个题目,不用看课文,我们就可以知道些什么?(2)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二、…  相似文献   

14.
窦桂梅 《中国德育》2006,1(4):69-70
一、故事本身的疑问2004年印度洋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虽未亲见,但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景象就已经足以让人有所触动了。然而,读这篇记述发生在1998年印度洋的海啸故事,却让人觉得并不真实。皮埃尔夫妇租的是一条高速快艇,正常时速每小时可以达到120海里。75海里半小时多就可以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小学语文七至十册的130篇课文中共安排了41幅插图(不包括看图学文的彩图)。这些插图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智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插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观察能力。课文播图由于有文字配合,有利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插图画的是五壮士居高临下用石块狠砸敌人的群像。学生在总体观察的基础上,注意每位战士的动作、表情,体会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观察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2.重现重点段落。有的  相似文献   

16.
原先《秦始皇兵马俑》在我眼里只是一篇普通课文,研究军阵也罢,描摹兵俑也好,并没有发现课文有什么感动自己的地方。直到自己要在市属上这篇课文,我才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亲身实践中悟出孩子需要的是一种"扎实有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许多语文教师 ,总是将时间用在备课上 ,把力气花在泛查资料上 ,惟恐对教材研究得不透 ,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丢落了知识点。2 0多年来 ,我就是这“许多”中的一员 :讲任何一篇课文 ,总是钻研教材 ,写好教案 ;有些课文总是诵记在心之后 ,才走上讲台与同学们见面。妻子对我说 :“这么几本书 ,都讲了 2 0几年了 ,还费这么大力气 ,真笨 !”妻子的话说得我脸上似着了火 ,只好说 :“台上 3分钟 ,台下 10年工。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 15分钟的小品 ,一练不就是半年吗 !”妻子不说话了 ,可我想想因自己是一个语文老师而给妻子带来的寂寞和辛劳 ,又…  相似文献   

18.
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执著的、把自己安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救护伤员的白衣战士——白求恩医生。你可知道白求恩的其他故事?  相似文献   

19.
《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我上小学学习本课时,学到的知识如此,我走上三尺讲台十余年,向学生传授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也一直如此。前些日子,我教学本课时,学生的认知出现了“节外生枝”,才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篇课文,也让我对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看法。那是一次公开课,事先没有通知学生教学内容。在教学《穷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旨…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读了一篇歌颂伟大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令我非常感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就跑到儿子的学校,那间学校已成了废墟,他走向儿子的教室的位置,他挖呀挖,从8小时挖到36小时,没有停止过,没有气馁过,当他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他听到儿子的声音,有14个孩子和儿子在瓦砾下面,父亲叫人们来帮忙,终于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儿子和父亲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那么无私,那么伟大,他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死,奋力要救出自己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