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相似文献   

2.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第二课《三亚落日》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3.
<正>诗意即诗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诗意,意思就是像诗那样给人以美的意境。我们所谓的诗意生活,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法国哲学家帕斯  相似文献   

4.
"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所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果可以给诗意下个定义,我以为,人生一段经验或一时感受,加上对全人类的文化成果的感悟,便是诗意。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  相似文献   

5.
所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语文的诗意”,就是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与课文内蕴或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和谐  相似文献   

6.
一、感受"意境"欣赏评论诗词,意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欣赏评论诗词时常常提到诗意、诗味,"诗意""诗味"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鉴赏诗词需从意境入手,注意领会意境。  相似文献   

7.
张晓峰 《现代语文》2011,(2):103-104
作为学生和老师生活主要场所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演绎着诗的精彩。而这种诗意的美感意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秦永 《学子》2012,(10):36-37
"诗意"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因此,在"夏夜多美"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巧用诗般导语、活用音像课件、开放学习方式、课外拓展延伸等途径,创造诗意课堂,从而创造师生间、学生与文本间自由...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教师通过美感的语言熏陶学生的诗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相似文献   

10.
李波 《现代语文》2009,(5):32-32
这里所讲的“诗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学生以美感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过程中学生充满生命激情的诗意行为,为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提供诗情的舞台。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许森 《教师》2011,(8):92-92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过程中学生充满生命激情的诗意行为,为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提供诗情的舞台。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现代汉语小词典》)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4.
<正>人们通常把"像诗一样表达美感意境"的言语境界称之为诗意。写景散文,因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的特点,更易于诗意抒发和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写景散文是契合诗意的文体存在。统编语文教材三下《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语言富有韵律美,清新动人,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从语言生长点、意蕴延伸点及布局承接点三个层面探寻写景散文教学的诗意。  相似文献   

15.
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自在"性属性为"诗本体","自为"性属性为"美本体"。"自在"的"客观诗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诗意";"自为"的"客观美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美感"。"诗意"是"美感"的"诗意";"美感"是"诗意"的"美感",两者一个因"自在"而"静",一个因"自为"而"动",在这一"动"一"静"的辩证关系中,"形上本体"建构了自身作为"存在者(beings)"个体式的运作之过程。  相似文献   

16.
秦晓华:按照词典的解释,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是,则诗意语文指的就是语文课堂应该像诗的意境那样给学生以美感浸润与滋养.然而,这样的理解并不够,对诗意还要做一种哲学上的诠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在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诗意的缺失,散文的盛行.技术时代(即散文时代)把世界变成了加工对象和统治客体,满足并开发了人的无限增长的欲望.它把原本鲜活丰富的语言形式化和数学化,导致语言生命力衰竭.在我们看来,这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在高考体制面前,教育越来越功利;在分数至上的现实面前,语文课堂面目越来越高度一致,甚至出现了理科化的倾向.语文的诗意被解构了,文字的温度被冷却了.回归诗意语文,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对功利语文,经由诗意的美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中为语文留下纪念碑一样的影子,建立一座精神的城池.对此,许亚冰、徐崇伟、刘林涛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探究与诠释.  相似文献   

17.
欣赏评论诗词,意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欣赏评论诗词时常常提到诗意、诗味,“诗意”“诗味”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鉴赏诗词需从意境入手,注意领会意境。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课堂上要说妙语,要说让学生提起兴趣的"诱"语,就像诱饵一样能抓住学生的心。一些富有诗意、蕴涵哲理、幽默诙谐的妙语,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从而大大增强阅读的现场效应。一、诗意的妙语渲染美感诗意妙语,即教师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叙事状物,表情达意,使教师的语言富有诗的意味和美感,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如《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段:(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  相似文献   

19.
严文井是继叶圣陶、张天翼之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童话作家之一。他的童话作品具有浓郁的诗意。诗意是严文井童话创作的有意追求。这种诗意来自优美纯净的语言、生动的艺术形象、真挚的情感以及灵动的幻想。这四个方面共同构建了他富有诗的意境,诗的美感,洋溢着动人诗情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它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是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直观感悟,使一篇篇美文味同嚼蜡,美感全无。这种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熏陶功能消失殆尽,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一潭。一、用诗人的素养和激情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不但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