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从前,有个私塾先生,为人厚道,待人和蔼可亲,传道授业也很认真,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好酒贪杯,且常常醉后失态:不是动怒,就是动武,实在使人难堪。他的学生总想好好地劝他一番,但一般的劝说,他根本听不进去。怎么办呢?正在学生感到为难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  相似文献   

2.
珍惜拥有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小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3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  相似文献   

3.
董建水 《语文知识》2000,(11):14-15
过去,大凡读书人家的厅堂里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如果据此认为古代为人师者都受人尊敬、羡慕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时风光荣耀的“师”确实有,但只是那些座师、房师,即主持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同考官,而真正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私塾先生的地位却十分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烦恼     
8月12日 星期五 月儿已经升起来,夜色已渐渐浓了。周围万籁俱寂,偶尔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村野里几声蝉鸣。我来到了窗前,沐浴柔和的月光,捧起《中国100年名家散集》(这是小记团指导老师向我力荐的一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我轻轻打着节拍,摇头晃脑地吟诵,有如以前私塾先生读书入神的样子,并不停地踱着方步,那情意、那情怀,有点让我飘飘然了。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2007,(2):66-67
热点新闻: 2006年10月29日,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身着对襟束带长袍的私塾先生为学生开讲经文。据悉,创办者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相似文献   

6.
王洛宾晚年给亲友的书信中,回忆了父母、私塾先生、山东老人、东北流亡学生,以及他的童年小伙伴和他任音乐教师时的学生,还回忆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在旧北京的生活。他说:“经历的这些琐事,都打下了我热爱祖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塾师轶事     
史峰 《生活教育》2010,(10):58-60
离休老教师王金华先生,86岁高龄,受过私塾教育,至今仍旧能填词做诗,写得一手绝好的毛笔字。我拜王老先生为书法老师,常常登门求学。练字结束后,我们师徒便常聊些教育的旧事。王老先生给我讲过的旧时私塾先生的生活境遇,让我很是难忘。  相似文献   

8.
呆子“破”万卷 从前,菜财主有个呆子,长到七八岁时,财主请了个私塾先生教他念书。  相似文献   

9.
开心吧     
爱钱如命赵先生 古时候有一姓赵的私塾先生。他学识浅薄,爱财如命,且好体罚学生。一日,他命一学生背诵《百家姓》里的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相似文献   

10.
传统私塾教育中,对对子是学生的必修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老先生教完诵读后,偶然抬头看见门前土墙上吊着一块泥巴墙皮.一时兴起,口咏上联:“雨淋土墙,掉一块吊一块”,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下联,谁知半天也没人对出来。学生实在想不出,便请教先生该如何对。老先生本没有准备,愣了许久也没能找出合适的下联来。  相似文献   

11.
纪淑芬 《考试周刊》2013,(75):171-172
<正>自上个世纪的民国初年,我的曾祖父"三先生"在家乡雁北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创办学堂当私塾先生至今,我家已四代与教师这一职业结下不解之缘。近百年衣钵传承,近百年薪火相传,我家四代人虽然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但教书育人的信念与热情却始终未曾改变。听父亲讲,我的曾祖父出生于当时家乡的一个名门大户,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封建家庭礼教的影响,在当地算是一个"识文懂礼"的大读书人。他曾参加过清朝末年的  相似文献   

12.
近日,阅读有关教学杂志,介绍以前私塾先生的课堂教学:范读、跟读——熟读、背诵——质疑、释疑——软笔练字。放学后除了写字,背诵,别无其他作业。然而,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教学方法,却教出了如孔子、孟子、老子这些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其思想与名声至今享誉国内外,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让后人赞不绝口,绵延不断。反思现在的课堂教学:设计别具匠  相似文献   

13.
朱德:三改其名 朱德的母亲生下他时,给他取乳名“狗儿”。朱德4岁时,父亲按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为“朱玉阶”。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将名字改为“朱德”。  相似文献   

14.
亢小峰 《教育》2011,(10):31-31
私塾教育在公共教育面前,是否能占水一方?是否能补充公共教育的不足,是否能在主张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走越远?并与之和谐相处?这些思考不论是私塾里的“先生”还是孩子们的家长都得面对。在鼓励多元化、均衡化、尊重个性、注重发展以及鼓励各种形式办教育的环境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容纳并引导现代私塾走向康庄大道呢?  相似文献   

15.
季先生是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一位私塾先生。他把一个非常调皮、只知道捣乱、净是“鬼点子”的白家少爷白景琦教育成了一个知书达理、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演绎了一个“转化差生”的故事。看过电视剧后,联系今天的素质教育,笔者颇有感触:季先生作为前人,他的某些做法,竟然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季先生的做法到底妙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6.
李渔从小聪明好学,喜欢“钻牛角尖”。有一次,私塾先生教学生读《孟子》,在解释“虽褐宽博”一词时说:“宋朝朱熹讲,褐,即贫贱人所穿之衣;宽博,即肥长。”别的孩子听了,都咿咿呀呀地跟着念起来,唯有李渔紧锁眉头,一声不吭。他觉得朱熹的注解不符合实际:贫贱人的衣服应短瘦一些,省些布料才是,为何又肥又大呢?  相似文献   

17.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谢新寿 《师道》2000,(1):62-62
苏步青出身于世代农家,小时家贫上不起学,放牛回来走过村上私塾,常常从门缝里偷听先生讲《三字经》,听到学生跟先生嗡嗡地读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时,他忽然想起自己也姓苏,便也高兴地跟着念。每天放牛经过都这样在学堂门口偷听,时间长了,他终于把《三字经》、《百家姓》、《左传》、《古观止》里许多章节都背熟了。  相似文献   

20.
家乡在江南水乡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我们的小学是村口的一个祠堂,祠堂的前后是些又高又粗的楝树。老师姓孙,过去当过私塾先生,后来成了我们的老师。孙老师严肃得很,从来都不苟言笑,我们自然就很怕他。孙老师上课,除了课本、教鞭,还随身带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两尺见方,槐木做的,厚重坚实,正面黝黑光洁。听说比我们的年纪还长,算得上是个老古董了。上课时,孙老师就把小黑板挂在祠堂正中黑漆漆的圆柱子上,带我们识字念词学课文,教我们数数做加减乘除法。后来村里把祠堂隔了一下,加砌了堵泥砖墙,又在墙上抹了块稍大一点的黑板,可是每天上课,孙老师仍然带着他那块心爱的小黑板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