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我效能是一种影响行为的主体性因素,在诸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它主要通过学生个体效能、教师个体效能和学校集体效能来影响学生的发展。自我效能理论要求学生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加强主体性教育,同时应重视教育个体和集体效能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学校效能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谌启标 《教育学术月刊》2001,20(6):24-26,24
学校效能,是目前在许多发达,如英、英、荷等中用于评价学校的一种新的综合质量指标与方法的统称。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质量问题,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关键问题,也是管理效益的基础。对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学校来说,产品(学生)质量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效能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改革由于关系到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的变革而与学校效能提升之间存有密切的应然关系。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学校效能的促进,要求校长要积极发挥课程领导力、教师要努力实现课程的教学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提升课程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4.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效能是一种影响行为的主体性因素,在诸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它主要通过学生个体效能、教师个体效能和学校集体效能来影响学生的发展。这给我们的学校教育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学校效能不仅是学校管理者追求的目标,而且已成为许多国家用于评价学校的一种新的综合质量指标。学校效能研究和评价起源于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其发展和技术进步也是建立在对教育公平追求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我国社会全面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校效能研究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校效能是当前国内外倍受关注的教育热点现象 ,国外学校效能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投入—产出框架、组织框架、制度框架和样板学校框架。只有深入研究学校的主体效能即其校长效能、教师效能和学生效能 ,才能理清学校效能的结构和类型。  相似文献   

7.
郑燕祥对教育效能的分析指出了学校效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对学校效能差异性的认识不全面。学校效能改进模型是对郑燕祥教育效能观的补充,指出学校效能的静态差异及学校效能改进的动态差异,对学校效能改进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追求"公平而卓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研究领域中,与教育质量以及学校绩效息息相关的是学校效能和学校改进的研究.在这方面国际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学会发挥了先锋和带动作用,其研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在追求公平而卓越的教育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否有效与校长的领导效能、教师的教学效能、学生的学习效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相互影响的。其中“校长效能”影响教师的效能,“教师效能”则直接影响“学生效能”,学生效能的高低则决定教育产出的质量即学校效能的高低。同时,教师的效能与学生的效能能否发挥,又与客观的外在情境有关。这些因素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有效学校的建立和有效数育的实琊。  相似文献   

10.
学校管理效能是决定学校整体效能高低的保证因素,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衡量学校管理效能须把握四个“度”:目标达成度、资源获取、使用和配置力度、内部组织管理合适度、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加强学校管理效能建设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做好学校战略规划,落实学校目标、多元化筹集和合理使用经费、建立健康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以及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面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使命,教育不仅要有高效率和高质量,更要追求高效能。教育效能是教育主体全面有效实现教育目的,保障师生健康幸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与能力。其本质是教育活动合目的有效性整体,主要表现为合目的有效性的程度(深度、广度和持久度)。教育效能具有合目的性、有效性、整体性、持续性、潜在性与时代性等主要特征。教育效能改进的方法论是整体结构优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以提升"合目的有效整体性"为核心的整体结构优化;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完善人格目标;优化教育保健的教育教学生态;创建师生高效能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关系;学习先进,科学增效、科技赋能、创造性艺术性改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效能改进中创造更先进的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风格的现代教育文明的品格与态势。  相似文献   

12.
解决传统教育督导方式中的一些痼疾,在督导方式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才能使学校在教育督导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指导、服务与支持,促进学校效能的提升。本文以作者多年督学工作实践为基础,对教育督导方式变革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具有一定启示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的时空、学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有限的,恒久的教育影响和管理效能依托于学校文化的浸润。当前,建设具有魅力的现代学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不能依靠校舍的奢华、规模的膨胀,而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与卓越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西方国家学校效能运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探讨,经过40多年的演进,学校效能运动从关注有效学校发展到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相结合。伴随学校效能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其对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影响也日趋深远。  相似文献   

15.
一、学校效能研究的时代背景 学校效能的研究肇始于对美国的1966年詹姆斯·科尔曼及英国的1967年普罗顿等人对学校教育对学生影响的悲观性结论的诘抗。科尔曼报告指出,即使学校资源均等,也并不会保证产生同等的效果。学校中各种投入按其重要性来说顺序如下:最不重要的是设备和教材;其次是教师质量;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教育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效能是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学校效能的提高需要通过师生这两个学校的重要主体的发展和进步来完成。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关注与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创新问题和学生课程权利的发展问题,将会对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以及学校效能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校有效改革(Effective School Improvement,ESI)的初始目的是将理论、实证研究与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的改善联系起来。学校效能研究不仅立足于理论,还立足于教育实践与政策,试图通过学校改革找到在教育方面能够被引进或被改变的有效的教育因素。然而,学校效能与学校改革的融合至今仍是未解之难题。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效率与学校效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效率到效能的发展是一个研究视点的转换。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教育研究关注的是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以后,则关注教育民主与教育功能。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成了学校效能研究的导火线,其最能引起争议的地方是:一旦学生的家庭背景得到控制,学校资源对教育效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发了有效学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殷少娟 《广东教育》2007,(12):22-22
效能是管理的基本追求,也是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高度关注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一、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要求,也是对学校未来的重新设计。需要学校的决策者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研究始于1966年美国学者科尔曼(James S.Coleman)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报告,并白此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其研究旨趣在于通过比较学校之间差异,探求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有效因素,从而改进学校、提高效能。经过几十年的持续研究、实践与反思,研究的视角、取向、重点等不断的转变,概念本身亦得以拓展和延伸。与他们相比,我国学校效能研究起步较晚,并以介绍描述为主,实践中效能意识也一直较为淡漠。近年来,受全球化国社会的变革,学校需要重新定位,注重教育服务品质与效益的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实现效能的最大化”这一议题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