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元48年,匈奴发生分裂,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此后在各方势力的影响下,南匈奴南迁附汉,北匈奴向西迁徙,最远迁到欧洲,给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以及其它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北匈奴迁徙的第一站就是中亚。本文要探讨的是为何迁到中亚的北匈奴没能象大月氏从游牧转为农耕过上定居的生活,而是继续往欧洲方向迁徙。  相似文献   

2.
以匈奴西迁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为主,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后发现:匈奴在从蒙古高原向欧洲推进(西迁)的过程中增添了丝绸之路的时空意涵:一是保证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持续性接触;二是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三是推动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使世界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四是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开放性特征。丝绸之路的以上四点价值意涵均是匈奴西迁所重新赋予的。  相似文献   

3.
以匈奴西迁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为主,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后发现:匈奴在从蒙古高原向欧洲推进(西迁)的过程中增添了丝绸之路的时空意涵:一是保证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持续性接触;二是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三是推动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使世界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四是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开放性特征。丝绸之路的以上四点价值意涵均是匈奴西迁所重新赋予的。  相似文献   

4.
略谈匈奴族的发展、壮大及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载着秦汉建业的《史记》、《汉书》里,在记载着两汉时期的河西发展及敦煌开拓的史料中,都不能木涉及到匈奴族的发展、壮大以及这个强悍的民族由盛而衰并最终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逐渐消失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不能漠视北匈奴在被迫西迁之后又在异地休养生息而再度发展壮大并重新史诗般地崛起于东欧的历史。而匈奴族历史的发展脉络问题和北匈奴的归宿问题,又时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疑点。如今,在这世纪之交、在敦煌自西汉建郡已近二千一百年的时候,也应该再度关注这一问题了。因此,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一、匈奴族的兴起与其发展的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探讨匈奴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史,指出秦汉时匈奴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其社会发展形态、游牧经济类型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魏晋以后,匈奴社会由于大量接受了汉文化,开始农耕定居,所以其政治制度亦发生根本性变化;到五胡十六国时完全汉化。这种变化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为盛唐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更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匈奴社会政治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秦汉时匈奴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其社会发展形态、游牧经济类型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魏晋以后,匈奴社会由于大量接受了汉文化,开始农耕定居,所以其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五胡十六国时完全汉化。这种变化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为盛唐时期更大范围的统一和更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元4至6世纪,欧洲的历史进入空前剧烈动荡的时期。罗马帝国周边的“蛮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武装突入罗马帝国,与帝国境内风起云涌的奴隶和隶农起义相结合,摧毁了存在千余年的西罗马帝国。西欧古典奴隶制至此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蛮族国家的建立。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匈奴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欧洲一些历史学家囿于历史的偏见,极力诋毁匈奴在欧洲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他们说:“匈奴的入侵欧洲对于后者的历史命运的影响是否定的”,匈奴人“以自己的掠夺性的远征,阻碍了那些与奴隶制帝国作斗争的农业部落的发展,破坏了生产力,消灭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者。”这些说法显然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8.
在东汉初年,匈奴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部匈奴逐渐与汉族融合到一起,北部的匈奴逐渐西迁。造成匈奴南北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内在发展上的问题,又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匈奴贵族之间争夺单  相似文献   

9.
刘超建 《华章》2007,(11):57
通过对锡伯族西迁的时代、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分析,论述了锡伯族在清朝统治时期,被迫进行了本族历史上的第三次迁徙.勤劳、勇敢的锡伯族人民,承担起了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重任,并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同时也反映了清统治者对锡伯族的民族压迫.  相似文献   

10.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历经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陆,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本文主要论述了东汉初期,东汉政府为了维护边境安定对北匈奴所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在西汉时期,匈奴民族经历过“五单于争立”的大内乱与分裂。其分裂原因不能唯独归因于匈奴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亦须从西汉王朝起始于“马邑之谋”的对匈奴大规模征服战争所导致巨大影响着手探索。汉匈战争中,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匈奴民族生存地理环境的巨变,从而严重损害了赖以生息的畜牧业经济基础,继而激化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矛盾,最终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匈奴史上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  相似文献   

12.
李陵投降匈奴千夫所指,其实李陵有苦衷。李陵投降匈奴有多种原因:情势所逼;汉朝“裙带风”盛行;当时社会大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13.
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南匈奴在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则采取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维护了其政治统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勾勒出咸阳城历史变迁的梗概、分析其原因及历史启示,并对明代以来咸阳城格局的嬗变及咸阳城市发展建设中应吸取的借鉴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5.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形成的西迁精神,只能从西迁的历史中归纳与寻找,只能从交大人响应周恩来总理“对交大迁校问题的意见”中去认识。交通大学(西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迁精神,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条:(1)服从国家全局利益,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精神;(2)自强不息,建设名校的艰苦创业精神;(3)敬业奉献,建设西部工业基地、向科学进军的攀登精神。  相似文献   

16.
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宣帝晚期,中国北方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以郅支单于(公元前56—36年)为首,逃奔中亚;另一部分以呼韩邪单于(公元前58—31年)为首,亲附中原汉王朝。匈奴统治集团为什么会分裂?呼韩邪附汉有阿历史意义?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对此作出了错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匈奴示弱     
“匈奴示弱”事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这则故事讲的是西汉时刘敬劝谏刘邦放弃攻打匈奴而刘邦因不听劝阻导致战争失败的事。汉高祖七年(前200)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刘邦未听刘敬的劝阻,领兵不慎进入匈奴包围圈,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最后用陈平计才得以脱身。刘敬在匈奴虽然只见到弱兵和瘦马,却没有被表象蒙蔽,而是识破了匈奴隐匿实力的诡计,断定匈奴是想出奇制胜。刘邦在失败之后敢于认错,也可算是英主。  相似文献   

18.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19.
西汉时期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在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在战与和的选择上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本文试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解释三次政策转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纪念西迁节     
<正>连过几大节日,动物们都明白了大过节不仅是快乐与和谐,更要增长知识。所以,谁也不想给兔王菲儿兔问住,对将过的节日的知识都提前学习和掌握。在"清明大植树"时听到快乐猪提及的下一个传统节日西迁节后,都进行了学习和准备。真是有备无患。当卡迪松鼠传达兔王菲儿兔有关西迁节知识竞赛的通知的时候,动物们都暗自高兴和胸有成竹。原来,兔王想过节的形式应当多样化,特别是很多动物对西迁节知之不多,而西迁节又很有纪念意义,所以搞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