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国对美外交的成功,较集中体现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与美安全合作和经贸等关系;在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结合中妥善处理台湾和人权等障碍问题。中国外交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外交理论的成熟,即坚持独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的依据;坚持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坚持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重新界定其国际地位,调整外交战略,对美外交出现新思维。鉴于俄美实力不等的事实.基于立足国内发展的主导思想、融入国际体系的目的、复兴大国地位的战略需求,俄罗斯都需要对俄美关系有新认识。由此,俄罗斯对发展俄美关系的战略设想及行为准则出现重大转变,务实及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普京对美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出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在国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周恩来在中美关系冰冻的年代依然坚持了对美和平外交工作,同美国保持了十多年的官方对话关系,努力加强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国了解,为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1938-1941年间,国民政府一方面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援助,以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以美国为主要求援对象,是其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局势发展趋势正确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外交的特点是由无主权外交到自主外交,外交中军事因素不断上升,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日显浓厚以及从外交无战略到政治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8.
"外交保障占领",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若槻内阁按照以前做出的预案而做出的重要方针,核心是追认军方的行动合法,尽力以外交手段美化军方的侵略行为,以使让世界各国"谅解"其占领的合理性。日本政府一方面连发声明、说贴欺瞒各国,为关东军的侵略辩护,将中日纠纷责任推给中方,渲染自己的"不扩大"方针;另一方面又为军方无视须与政府"商洽"的约定而不断扩大事态感到越来越难堪,终致若槻内阁垮台。12月13日,犬养毅组阁,抛开"外交保障占领"的遮羞,赤裸裸地奉行支持军方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台湾"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议题。笔者从话语模糊性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等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依据及原则。通过对中英版本的对比及解读可以看出,双方的分歧并非措辞的原因,而在于原则及立场的不同。笔者以此为出发点,希望借此探求美国模糊性话语背后的动因、根本目的及其对双方战略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时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实施重返亚太战略。越南作为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近年来加强了与昔日的敌人美国的外交关系,美国和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制衡中国扩大地区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诸多领域存在共同利益,双边关系迅速升温。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早期对日外交思想,主要是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揭露其实质;提出抗日主张,号召政府与国民协力抗敌。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一方面继续揭露日本侵华政策的本质和罪恶,另一方面,在反侵略策略上,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是强调人民的力量;同时提出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分开看待,提倡中日民间友好。李大钊的对日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国际局势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从中国政治局势变化考虑对日外交关系;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析,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国的激进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中国的务实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70年代“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主党上台以来,其对外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起初鸠山政府致力于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关系”,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推行重视亚洲的外交.但这种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寻求日美“对等”的外交努力,最终遭遇失败.菅直人上台后,开始推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重归对美“协调”路线,极力修复和深化日美同盟关系.野田当政后,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基轴中的基轴”,进一步向重视日美同盟方向发展,并且“联美遏华”倾向明显.民主党主政下的日本外交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1959年,日本发生大规模反对美日签订新安保条约的斗争,美日关系进入冰点。肯尼迪上台后任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远东问题专家赖肖尔出任第四任驻日大使。赖肖尔任职期间通过"对话"外交,深入日本各界进行思想沟通,传播美式价值观,改善了日本国民的仇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不堪,战后日本历届内阁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在池田内阁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对日本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从而促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因此,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公博作为巨奸之一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他的一生是多变的、复杂的,其对日外交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十年代的从政生涯多与日本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其主要思想事降日、媚日、助日,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也曾有过积极的一面,北伐时期,陈公博对日外交思想主要反映的就是平等、自主、甚至是强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武装侵犯。在这起事件中,清政府对日外交方略经历了抗议交涉、备战求和、外交谈判三个阶段,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谈判途径解决冲突的妥协态度。清政府的妥协让步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侵台事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给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由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出发,阐述了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向进攻性现实主义外交演变的过程,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危险性做出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美国这一外交路径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战略传播因适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领域而备受政界和学界关注。通过追溯战略传播内涵的发展历程,探究现代公共关系学奠基人爱德华·伯内斯倡导的三大核心理念对战略传播的学理贡献,即目标群体的心理分析、打造标志性符号和科学的游说,聚焦里根政府对苏联战略传播的特点,深度剖析影响战略传播发挥效用的核心要素。研究发现:战略传播以“告知”为底色,以施加“影响”,改变受众的行为、为己所用为终极目标;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协调一致,价值观与标志性符号的紧密结合,以及基于专业知识的劝说是确保战略传播成功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装备陈旧、战略战术落后、外交失误以及英法宣而不战等方面分析了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 ,提出波兰失败除了难以克服的客观原因外 ,还有深刻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