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长往往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不愿或没耐心听孩子说话。事实上,孩子也有丰富的情感,也有宣泄和表达的需要。家长要扮演好听众的角色,了解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信任感和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有多少个家长就有多少种想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如何将家长们"拧"在一起?我努力通过沟通和交流影响家长,使家校认识统一.……  相似文献   

3.
"学校评价改革,使孩子懂得了自尊,增强了自信,学会了自主,增长了才干,是一项实实在在对培养孩子有作用、有实效的活动,家长支持!"这是一位家长对我校"十五"课题的评价意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一个地球。"如果给教育改革也寻求一个支点的话,那么,我们认为这个支点就是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家长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自信是教师和家长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教师和家长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使孩子感到"我能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接受一切挑战.那怎样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呢?笔者认为,要从赏识孩子做起.  相似文献   

5.
"你会做家长吗?你是一位合格的家长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很多家长往往不屑一顾,做家长谁不会呢?做家长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是啊,但是自然而然成为家长的你,能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光荣使命吗?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教育就无时不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思维越来越活跃,个性越来越突出,教育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有的家长甚至会陷入困境,无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家长应与青春期孩子一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变化最快速的时期,特别是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成人世界有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这一时期孩子的特有心理,家长不能再按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来教育孩子,应学习新的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家长应与孩子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7.
张瑞芳:在今天,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幸福.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家长也承认这一点.然而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升学的压力,教师、家长,甚至是孩子都觉得无奈,因为他们必须拼命让孩子"优秀".所以就要孩子努力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教师和家长能够放弃对孩子"优秀"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8.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下,陪读现象在我国之所以愈演愈烈,必然有其存在合理性和深刻的社会原因.调查发现,笔者感到陪读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中国家长普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要成龙成凤,首要条件是学习成绩优异,能上个好大学,而要取得优异成绩就不能让孩子分心.几乎90%以卜的陪读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就会使孩子分心,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这些家长们认为,如果不给孩子租房陪读的话,孩子会浪费很多学习时间.  相似文献   

9.
尽管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不应该责骂孩子,但是,当孩子气得你不得了时,家长往往也会被激怒而失去理智,开始"怒"从口出。其实,如何责骂孩子确有技巧,只要你掌握好分寸,也会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从教育角度分析",责骂"并非一无是处:⊙当孩子挨"骂"时,会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责骂"能让家长发泄心中怒火,使孩子不必担心被秋后算账。责骂的效果责骂的效果与孩子和家长的性格及家长的实  相似文献   

10.
正这初中一阶段,不少老师和家长会发现,原来在小学乖顺听话的孩子突然间变得执拗起来,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发"无名火",甚至顶撞老师、家长,即所谓有了"犟脾气"。那么,这些"犟脾气"是怎么产生的?老师及家长又应如何合理疏导、引导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呢?一、"犟脾气"如何产生首先是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初中阶段孩子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大人,他们对世界、对人生有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大人的说教与唠叨,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  相似文献   

11.
有了好人缘就是有了好人脉,不仅成年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即使成绩再好也是孤独的舞者.从小就让孩子有个好人缘,能增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正在为孩子没有人缘而苦恼,为他们的未来而担心.  相似文献   

12.
家长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目光的透视 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始终保持亲切、和蔼、信任和期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能使正在上进的孩子受到鼓舞,继续努力;使遇到困难、思路阻塞的孩子看到希望,增加力量;使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得到温暖,增强信心。   表情的传递 家长的面部表情切不可随自己的情绪或孩子的情况变化而变化。有经验的家长即便是对待不听话的孩子,也不能面露怒容,仍然以一种安详、慈善的表情等待着孩子的醒悟。   服饰的熏陶 家长在穿戴上的态度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家庭教育问题颇多:有的家长言传身教负能量,孩子看在眼里;有些家长要么不管孩子,要么经常打骂孩子;有些家长貌似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可孩子的学习状况还是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家长听天由命,认为孩子不会读书就算再管也无济于事;也有部分家长觉得管不住孩子,孩子出现了种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以孩子的名义忙着为孩子"赚钱",却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也开始有逆反心理,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应该丰富家校沟通的方式,加强家校有效沟通合作,试着改变家长朋友的观念,努力让家校教育同步,共创家校教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请家长"是备受争议的一件事,但也是当今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家长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促使家长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但现在许多学生个性强,叛逆思想重,对于家长与教师的见面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当出现问题后,学生不会把真实情况告知家长,而家长也往往轻信孩子,心疼孩子,护着孩子,最终与教师产生误会,甚至矛盾。在实际操作中,"请家长"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会事与愿违。班主任在"请家长"时一定要掌握分寸,维护家长的尊严,与家长真诚交流,从而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中关于教育的解释,可以更好的理解家庭教育,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家庭教育,说简单的话,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是在父母的影响下,让孩子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就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判断,父母的思维方式,也在无形中指引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6.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会发现孩子不再粘着自己,话也逐渐少了。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作为家长该如何与这一时期的孩子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呢?我认为将有意识教育化作无意识的渗透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家长在沟通交流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动动脑筋,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增强沟通的实效性,从而增强亲子感情。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这种"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敏婕 《教师》2013,(3):32-32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令人头疼的学生,成绩怎么也上不去。除了智力原因和机能缺陷(如阅读障碍)以外,不少和家庭背景、学生的性格有关——家长工作太忙无法关注孩子;孩子由于溺爱造成自由任性的性格等。日积月累,这些孩子就成为了"学困生"。由于这些学生只是处于小学阶段,如果能从家校两方面结合教育,双管齐下,改正其不良习惯,他们是能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的。一、教师与家长要及时沟通、及时跟进,优化教育策略1.抓住要点——与家长有效沟通通常,"问题学生"的家长,也会是一个自己也"有问题"的家长。  相似文献   

19.
何瑛 《教书育人》2012,(34):14-15
如何在孩子、学校、家长三者之间搭建好平台,让孩子爱学,学得有效;让教师愿教,教得轻松;让家长会管,管得有用。一本家校联系本,它每天穿梭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家长的一些意见与要求,孩子可以及时了解老师、家长交流的话题,勉励自我,增强自省。用好它,一定是能起"一箭数雕"之功用。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当然也离不开家长们的重视和关心。要在孩子、学校、家长三者之间搭建好平台,让孩子爱学,  相似文献   

20.
别忽视孩子的"心愿"案例一:一家长在镇上的工具厂上班,是个钳工,夫妻俩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欢,但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听人说让小孩子学声乐或器乐能增强孩子的艺术气质,所以便倾其所有为孩子买了小提琴和二胡。令家长大失所望的是,孩子视学琴为折磨,可谓度日如年。转眼假期又到了,家长又帮孩子报上了学习班,孩子知道后又是哭又是闹,让家长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