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僧肇是推动佛学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中道方法,批判了六家七宗的观点,发展了佛教般若学,促进了中国佛学的完善。在他看来,“空”是“有”和“无”的有机结合,这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形而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不真空论》为鸠摩罗什弟子僧肇所著.僧肇立足“不真故空”的命题,在批判总结六家七宗观点的基础上,对般若空义作出了既准确又富于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他认为心无、即色、本无三派对般若空义的解释都偏执一段.实际上,万物非有非无,因缘而起,本性自空.所以在名实之辨的问题上,名为假名,实为空实.  相似文献   

3.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4.
《不真空论》为鸠摩罗什弟子僧肇所著。僧肇立足“不真故空”的命题,在批判总结六家七宗观点的基础上,对般若空义作出了既准确又富于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他认为心无、即色、本无三派对般若空义的解释都偏执一段。实际上,万物非有非无,因缘而起,本性自空。所以在名实之辨的问题上,名为假名,实为空实。  相似文献   

5.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6.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立场出发,提出“非有非无”、“非动非静”观念,否定魏晋玄学有无论、动静观关于现象世界和本体存在的实体性理解,从现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角度论述了性空观(“不真”)和性住观(“不迁”);其二,承续魏晋玄学的体用论主题,在“即体即用”的体用论基础上,阐发了有无一观(“即万物之自虚”)、“即动而求静”的观念。僧肇在正确理解和坚持般若中观学说的前提下,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理论意向,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般若中观学说与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中国化的方式及趋势起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僧肇是我国东晋著名僧人,是鸠摩罗什门下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被誉为“法中龙象“、“解空第一“。僧肇之作《不真空论》阐述了印度大乘空宗的“有无双遣“、“非有非无“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没有独立自性的,是“空“的。万物既不是真有,因为其无自性;也不是真无,因为假象确实存在着,诸法是“不有不无“的,这就是佛教的第一真谛,就是“不真空“实相般若的真正义涵。  相似文献   

9.
僧肇哲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从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看,僧肇的贡献是基于准确理解纯粹印度佛学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的思维和言语做了创造性的解读。但如何理解其诠释的特色,还需深入探讨。僧肇凭借对般若学、中观学准确把握,以及对老庄玄学的深厚积淀,通过意象式的思维成功地将纯粹的印度佛学思想转化为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并体现出魏晋南北朝佛学中国化的特质。以"意象关系"这一方法论层面思考僧肇哲学特质,可以表述为:否定生成关系的体用论,否定言象具有实指之能力,揭示出言象所指能指的断裂,论证出意的当下性、智觉性,在承认现实之局限性的存在之同时,迂曲的表达出言、象、意之"理想型"的圆融状态。  相似文献   

10.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成玄英重玄学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僧肇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与教育的乌托邦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理想存在的必然性。根据职业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联系程度,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功利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两种误区,将其分为缺席与在场两种境界。两者都不可或缺但又在现实中不被重视。前者关注职业教育的伦理性,是对"完善的人"的守望;后者重视职业教育本体论特征,是对实践智慧的希望。职业教育理想就逡巡在这永恒的坚守和现实的期待之间,现实也在对理想的追寻中拥有了精神灵魂和前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律师在场权的立法缺失问题,随着今年五部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出台,再次成为了热议的焦点。针对该问题,在分析了律师在场权立法缺失的原因,论证了该权利立法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律师在场权的制度设计。在宏观的层面,重点论证了律师在场权的适用范围、程序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由于其小说艺术创作上开辟和创新的特点而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瓶梅》打破传统小说只以美(正面人物)为主角、表现作者和时代正面审美理想的写法,而选择丑为主角,刻画出一个丑的世界,并通过对这个世界的否定达到对美的缺失的揭示,丑开始进入审美领域并具有独立的美学地位。这也正是《金瓶梅》的审美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4.
类似《选》这种“彼此失照”的“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古今出一己之手而又非仓促所成的书中。故据此以考察其是否出众人之手或是否仓促成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一“问题”在编撰眼里本不成为问题,只是在研究那里有时才凸显成准问题或问题。骆鸿凯《选学》既充分地注意到《选》这方面之“失”,同时又出现类似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便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身份设定这一视点来彰显池莉和雪静在各自的作品中对于世俗人生的人性关怀,及如何通过各自的艺术策略对女性话语予以潜在和显在的传达。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取得了基本成功,建立了包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社会保障基金不能完全到位,"基金缺口"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瓶颈.弥补基金缺口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规模.  相似文献   

17.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体现在二者的一致性,发展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应该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特色,属于自身看世界、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由于长期的自卑情结,我们习惯于迁移与移植,我们的改革总是以城市和重点学校为背景,缺乏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考虑。所以,当前的教育改革应当重构"本土",从本土的问题出发,建构起坚实的改革土壤。  相似文献   

19.
"零口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全盘否定了口供的价值,在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环境下并不适用。通过对"零口供规则"进行反思,正确地运用口供原则,理性地去判断口供的真伪,才是解决口供去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面对大学生旷课较普遍的问题,文章从学生本身、教师、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议:教师提高授课水平,加强课堂平时考勤;学生管理工作将监督处分制度落实到位,细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