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两会”期间,许多报纸的显著版面刊载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我有不同意见”》、《总理的建议》两篇会议特写,并给予对很好的评价。 这两篇特写之所以大家叫好,除了视角独特、写作考究之外,一个很重要而且也是最可贵之处,是它的“鲜活”。“鲜活”,就鲜活在两篇特写所捕捉的新闻事实,都像是刚从地里采摘的菜和水里捞出的鱼,青翠欲滴和活蹦乱跳。  相似文献   

2.
《到美国去播种 T 恤之花》这篇570字的现场短新闻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奖后,一些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抓出这么个点子来的?我静下来想了想,从新闻背景中寻找一篇袖珍新闻的切入点,也许是我这篇特写的成功之处。作为《中国纺织报》社的一名驻湖北站记者,我从1985年起就对荣获我国服装界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我们发表此稿,以示纪念。——编者在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一次难忘的采访,一篇载入广播史册的报道又在我脑海里翻滚。  相似文献   

4.
《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这篇1700多字的现场特写,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稿件从采访到写稿,用了不到3小时,但台前幕后值得一说的东西却有很多,也给我和我的同事们带来不少启发。在此,我想着重谈谈“四个妥善处理”,希望对于同行们写好重大事件现场特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当哈雷彗星巧遇月全食之际,几乎每家报纸都刊有自己的报道。其中《文汇报》刊登了小特写《宇宙奇观》,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宇宙奇观》写得短小精粹,全文连标点符号算上也不过二百八十个字。这恐怕是当前报纸上我所看到的最短的特写了。然而,它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给人以知识。这短短的通讯写到,哈雷慧星七十六年才回归一次,而月全食之时看到哈雷彗星,更是“千载难逢”,这就简单明瞭地介绍了天文知识。特写详细  相似文献   

6.
面前放着两篇特写,是我特意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许多报道中寻出来的。头一篇的题目是《报告之前》,后一篇的题目是《笑声·心声》,新华社播发后,为全国许多家报纸所刊用,这两篇特写顿觉有新鲜之风吹来,不禁连声称好。从特写中可以看出,两位记者采访的取景镜头一改过去只注意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并且对准了主席台的幕后,报道了大会开幕和闭幕前在后台发生在那里的意想不到的事。我记得,人民大会堂自1959年落成后,曾经有四届全国人大的历次会议在这里召开,全国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我采写的人物特写《“关大侠”》,去年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中荣获三等奖,这篇特写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并收入《“金马”人物选萃》一书。在此之前,报道郑州市治安大队反扒窃“神警”关福昌的文章已发过不少,还有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关大侠”》见报后,一些读者反映,这篇特写虽不足两千字,但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与上万字的报告文学相比,另具特色。我通过《“关大侠”》的采写,也受到教育和锻炼,深深体会到,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激情,才能写出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8.
我参加新闻工作36年,自始至终都在中国新闻社, 不知经历过多少次重大活动的采访,也不知写过多少报道文章,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去年年底参加澳门回归的采访。新闻工作的特性,记者应有的素质,记者的艰辛,记者的乐趣,在这次得到了最深刻、最充分的体验。16天的澳门采访,可谓见闻颇广,感慨良多,体会尤深。 翻开记录,我在澳门共发文字稿27篇,约23000余字;图片4幅。文字稿中有“回归访谈”14篇,“回归特写”6篇,“回归速递”6篇,花絮一则。其中合采8篇,属本人执笔的5篇,在正式采访的日子里,平均每天发稿两篇。…  相似文献   

9.
19中南海采访漫忆90年4月4日 ,首都及全国各地报纸都在头版重要位置 ,以花边镶嵌刊登了一篇非常简短的新闻特写———《江泽民回座位》。现把这篇连标点符号计算在内仅230多个字的特写原文照录如下 :江泽民回座位1990年4月3日下午 ,人民大会堂。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五次大会主席台。大会正在准备选举国家军委主席和补选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当大会再次核对出席会议人数准备分发选举票时 ,计票工作人员发现台下会场里有位代表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坐 ,便说 :“有一位代表没有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请这位代表赶快回到自己的座…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全球华人为之欢呼雀跃。25年后,我有幸作为一名驻港视频记者,见证和参与报道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这一历史时刻。一、追寻主席的足迹见证“东方之珠”的成长岁月2022年6月30日15时10分许,列车徐徐驶入高铁香港西九龙站。习近平主席乘坐专列,来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香港。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到访香港。  相似文献   

11.
黎巴嫩自从1975年发生内战以来,成为国际新闻界注意的焦点,对它的报道不计其数。今年1月6日,科威特《火炬报》周末版刊登的新闻特写《贝鲁特:每条街都有悲伤的故事》以其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别具一格。这篇特写篇幅虽短,不过八百来字,却从几个侧面反映了黎巴嫩错综复杂的教派冲突与奇特的经济繁荣景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黎巴嫩的社会现实。这篇新闻特写构思巧妙。作者以烈士广场上枪战现场的描写开始,写出了黎巴嫩战乱景象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儿真成了烈士广场”。然后眼光一转,  相似文献   

12.
《火车开到了延安》(见1992年8月8日新华社新闻稿、8月9日人民日报、获人民日报新闻特写征文一等奖)是一篇仅有630字的特写。它在向读者提供一个新闻事件的同时,又以鲜明生动的细节和具有穿透力的语言,传递出丰富深长的意蕴。使新闻得到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散文化新闻探索的一个范例。火车开到延安,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陕北人民为此期待了几十年。西延铁路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于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几经周折,终于在去年冬天铺轨到宝塔山下。今年8月1日,西延旅客列车正式开通,老区人民为此奔走相告,欢喜之情不言而喻。对这一事件,全国不少新闻媒介都做了大量报道,包括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内,也几次发了消息。所以这篇特写,如果不是以其散文化的特色,不在写作上精雕细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10月25日,我同虞家复同志合写了一篇特写《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稿子见报后,效果是差强人意的。《中国记者》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回顾一下这篇报道采写的前前后后。采写这篇特写,事先我们有些思想准备。老实说,我们是带着问题采访的。党的十三大,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大会,很长时间以来,国内外对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央委员会的留与退的问题尤为关切,甚至还有许多传说和猜测。也就是说,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留与退,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在这个当口上,这些老革命家在十三大上活动的许多细节,人们一定非常想了解。而且,这一个个细节,一个个镜头,都将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笔,把这些珍贵的镜头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4.
当了几十年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许多事情和经历是我终生难忘的。1987年10月25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 ,我写了一篇现场新闻特写《党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至今想来感到怪有意思的。这篇新闻特写并不是写的大会开幕式的台前情景 ,而是大会开幕前半小时首长休息室里的“台后新闻”。这篇报道的产生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上午8点30分 ,邓小平同志穿着灰色的中山装 ,健步来到人民大会堂休息室 ,他红光满面 ,兴高采烈 ,看上去真不像是位年已83岁的人 ,当中央领导同志纷纷向他问候时 ,他又是握手 ,又是抱拳致意 ,显得特别高…  相似文献   

15.
发表在6月10日的《太原晚报》上的《寻“魔”记》一文,在1993年度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中被授予一等奖。对《寻“魔”记》来说,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是一串由“寻”字穿起来的珍珠。我这里所说的由“寻”字穿起来的珍珠,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是指有着两种类型的珍珠,一是太原市治理环境的丰硕成果,二是特写作品中的语言特色,而这两种珍珠又都是“寻”出来的。先说第一种。作者在这篇特写中明明是要告诉读者太原市经过环境治理后的崭新面貌,可在表现手法上却不落窠臼,没有“不见了滚滚浓烟,处处是绿树掩映”一类的描写,而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17.
7月4日,我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发表了一篇不起眼的小特写《悠悠党报情》。写的是兴化市农行开发区分理处职工钟金城,20年如一日收集3000多种党报,并于“七一”前夕举办家庭党报展览的事儿。第二天一大早,老钟专程赶到我办公室,握着我的手说:“您在文章里说我对党报的感情好比孩儿对待母亲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8.
1984年7月8日天津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篇题为《邓大姐看望左大姐》的特写,报道了邓颖超同志看望左道腴同志(已故的周叔弢同志的爱人)的情景。这篇报道文笔自然,内容生动,使人读后如临其境。文章的  相似文献   

19.
十五大落下帷幕,我紧张多日的心也终于松弛下来。7天会议,本报共发表我采写的专题3篇、十五大代表专访3篇、会议特写3篇,近2万字。当我悠闲地坐下来整理这一篇篇剪报时,心里却有万分的感慨,这些新闻作品不仅仅只属于我个人,它还属于那些站在我身后,为我出谋献策、提供信息、疏通渠道、加油呐喊的兄弟姐妹们。我领受十五大报道任务时,十五大已  相似文献   

20.
香港回归话标题□左克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也是举世瞩目的世纪大新闻。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的各报标题,倾注了编辑们的心血。很多读者在寻觅、收藏这一天五彩缤纷的全国报纸,而我则爱记录、剪贴这一天的新闻标题。现将我收集到的7月1日的各报头版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