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尔米塔什,原为沙俄帝国皇宫——"冬宫"的组成部分,最初系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又称"奇珍楼")。"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将冬宫划拨艾尔米塔什,1922年设置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历代俄国沙皇统治者的不断  相似文献   

2.
涅瓦河畔的参政院广场上,二百余年来静静伫立着圣彼得堡城市的象征——彼得一世青铜骑士像,铜像的花岗岩底座上分别用俄文和拉丁文刻着"献给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敬建"。自1782年起,这尊恢弘的艺术杰作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瞻,更是成为众多文学家、艺术家们的创作素材,1833年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就长诗《青铜骑士》:"那铜像把头颅挺入夜空,高高耸立,有如渊渟岳峙。"一个俄国历史转折时代的沙皇,在伟大诗人的笔下平添了几份神秘。  相似文献   

3.
王茜 《世界文化》2007,(6):18-19
庄园化艺术是俄罗斯化艺术史中的一种独特的化现象。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即是庄园将建筑、园林、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集于一处、融于一体。布局合理,协调和谐,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互为衬映,相得益彰。它不仅给人以诗情画意般的感觉,同时,在这里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都达到和谐的结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9,(12):20-21
1862年9月,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在彼得堡隆重揭幕。其创建者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安东-格里戈利耶维奇·鲁宾斯坦担任首任院长。以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歌唱家都出自鲁宾斯坦兄弟执掌的俄罗斯最早、也最负盛名的音乐学府。这足以表明鲁宾斯坦对俄罗斯音乐乃至世界乐坛的贡献之巨。  相似文献   

5.
自罗马人遵奉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为“大帝”以来,见诸史册而举世公认的大帝不下二十人。远有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和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等人,近代有沙皇俄国彼得大帝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等人。  相似文献   

6.
外交官的礼服自然是一个国家的名片。遇到一些特定场合,例如递交国书、参加庆典、高层访问等,为了隆重起见外交官需要穿礼服。世界各地的外交官礼服五花八门: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官在隆重场合穿鲜艳的民族服装;西方国家很少有例外,喜欢燕尾服、晚礼服或其它适合晚会活动的服装;而不管是沙皇俄国、前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外交官礼服的传统样式跟许多君主制国家的差不多。  相似文献   

7.
友光 《世界文化》2008,(11):48-48
众多仪态端庄、美丽与才情兼备的俄国女子远赴西方,成为艺术家们心中永远的“女神”。芭蕾舞演员奥莉加·霍赫洛娃的舞姿使著名画家毕加索倾倒,最终成为他的妻子,给他生下长子保罗;野兽派绘画大师马蒂斯选择了利季娅·杰列克托尔斯卡娅当模特,这种合作关系持续了22年;起初被法国著名诗人艾吕雅称为天使的加拉,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妻子,  相似文献   

8.
季明举 《世界文化》2007,(11):38-41
18-19世纪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贵族间盛行决斗的风习。许多著名作家,如格列鲍耶托夫、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托尔斯泰等都有过多次决斗的冒险经历,其中普希金、莱蒙托夫还因决斗断送了性命,给后人留下莫大遗憾。俄国的决斗史,称得上是一部集死亡、荣誉、崇高激情和道德堕落于一身的悲剧史。  相似文献   

9.
伍宇星 《寻根》2012,(1):59
本译著收录了19世纪各个时期访问广州的俄国人留下的航海记、见闻录和旅行记,包括世纪初俄国首次环球航行船只"希望号"和"涅瓦号"与广州十三行商人直接交往的记录,世纪中叶俄国特使普提雅廷随行人员对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始末的记述,增援船只停留黄埔的所见所闻以及对黄埔船坞的详细介绍;世纪末俄国皇储(即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初,草台班子出身的女中音歌星娜杰日达·普列维茨卡娅以其低沉迷人的歌喉使俄罗斯帝国上下为之倾倒,沙皇尼古拉二世两度欣赏了她的演唱,竟然感动得热泪潸潸,有些歌迷竟宣称:要是听不到她的歌声,我就不想活了。这样一位备受宠爱,享誉国内外的女歌唱家于1938年侨居巴黎时,竟被法国当局以普氏参与前苏联谍报机关在巴黎绑架白军将领为由判处20年苦役。  相似文献   

11.
李瑶 《世界文化》2008,(1):19-20
那个被誉为“新古典主义音乐奠基人”的俄国老头,以其新奇独特的视角和异乎寻常的技法成全了俄罗斯舞蹈音乐的复活,而正当人们将这种卓绝的、爆炸性的、甚至堪称为“洪水猛兽”的新风格看做是其个人提交的音乐名片时,他,却抽身而退,一头扎进了古典主义音乐所特有的秩序和规则中,以隔岸观火的冷静面对此起彼伏的争论。可谁又能担保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再玩出点什么新花样?果然,十二音体系与自我个性的创作融合,又一次令所有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2.
<正>俄罗斯文学中如果没有蒲宁,它将黯然失色,它将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辉,失去一个孤独漂泊的灵魂的光辉。——高尔基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他的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小说创作和文学翻译,在每一个领域都堪称杰出。他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生活,深刻地思考和  相似文献   

13.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力图使俄国融入欧洲文明社会,摆脱俄罗斯民族中野蛮、落后、保守的特征。彼得大帝致力于引进西方文化,同时也把触角伸向了遥远的东方。欧亚大陆上一北一东两个民族,由于一个宗教使团的出现,发生了奇妙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谭汝为 《寻根》2014,(4):134-135
<正>韩国人的姓氏,除朴姓之类外,许多姓氏如李、张、韩、金、高、卢等,与中国汉族姓氏相同。韩国人与中国汉族相同的姓氏,二者虽有联系,但作为家族血缘关联并不大。因为在历史上,朝鲜人的汉姓大多出于仰慕中原的心理而自己改的,但也确有少数是由中原汉人迁徙到朝鲜半岛后保留了中原姓氏。朝鲜族人中的汉人后裔,估计在千万以上。打开电脑点击"韩国寻根"四个字搜索,可查到许多韩国名人、望族来中国寻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去往今日的牛津或剑桥,游人们一定会感到城市和大学的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牛津"或者"剑桥",既可以指城市也可以指大学。但是谁能想到,在几百年前,市民与师生之间非但彼此厌恶,甚至还大打出手,掀起过腥风血雨。在英语文化中,至今仍然有一个固定词组——"town and gown"(市镇与学袍),指的就是这两个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吊诡的是,正是在师生跟市民的斗争之中,催生并壮大了大学。  相似文献   

16.
裴伟 《寻根》2015,(2):54-55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参观北京师范大学时,出了一道"难题"。参观校史展览时,习近平发现老校长林励儒给毛泽东的一封信的落款竟为"林○○"。为何用"○○"来代替名字?他的当场提问难倒了在场所有人。学校翻阅相关校史档案和调查后表明,当日展出的林校长书信系公函草稿,"姓氏+○○"式的落款也曾多次出现在该校校长的公函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