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实证研究入手,剖析了"人文道德教育在中小学遭受冷落"和"中小学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现象"的成因.指出"道德回归"是不科学的设想,学校德育要走出低效乏力的怪圈,必须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中间环节,道德建设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偏离,只有在理念、课程、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使德育回到正轨.  相似文献   

3.
单向度知识传授与浇灌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应当实现三个"回归",不入过能让学生受到情感冲击的机会,使德育生活化,融入教育的整体之中,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德育观念使学校的德育缺陷加深,而造成德育缺陷加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目前目前学校德育的缺陷的表现着手,着重分析了造成这些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目的在于为制定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传统德育缺失的基础上,对学校德育的走向进行探析,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就需解决道德知识建构的系统化、过程学习的反思性、效用体现于生活三方面问题。本文分析和反思了道德知识系统化程度较低、反思只围绕了生活事件展开、课堂经验未能有效迁移于生活等德育工作问题。基于我国学校德育回归生活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提出了建构智慧型道德知识、道德知识解读与生活事件体悟相结合以及注重"内省"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层次性与学校德育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内涵。当前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 ,培养新的道德主体 ,以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中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德育方法。传统的德育方法存在着注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需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进行德育方法的改革。文章提出在德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重心,从民主、实践、理想三个方面改革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德育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中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德育方法.传统的德育方法存在着注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需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进行德育方法的改革.文章提出在德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重心,从民主、实践、理想三个方面改革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唐博 《华章》2011,(32)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其它大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已越来越无法回避地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德育内容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通过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倡导学校德育应回归学生的生活本真,实现学校德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德育内客进行重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应当实现三个“回归”,不放过能让学生受到情感冲击的机会,使德育生活化,融入教育的整体之中,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校德育存在许多问题均缘于对其概念界定的不清。从传统道德意义上解读什么是德育,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并提出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从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看,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人的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生活的要求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的过程。从社会道德生活主体的素质要求及道德主体构建过程的一般规律出发,必须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实现由“内塑型”模式向“外展型”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教育行政部门、各类院校及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强调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等理论或观点,逐渐凸显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迫使人们对学校德育模式与方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只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明显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而现代学生的成长素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目前高中生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但高中的德育教育却并未形成自己的体系,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产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坚持以德治校,让学校德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8.
窦学敬 《课外阅读》2011,(5):126-126
一、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进行改革。公民社会视阈下的学校德育改革应该从三方面着手:调整德育目标,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更新德育模式,走向开放与包容;改革德育方法,实现多元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论述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从人的潜能和实能论述了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及其有关教育;从学习的各方面差异论述了学生是有独特性的人,从而阐述了学生的发展与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