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有没有规律、能不能认识规律、怎样认识规律的哲学发问出发,通过对古代哲学家关于"第一哲学"的追寻、经验科学与理性主义的胜利、非理性主义和现象学的挑战的历史回顾,提出了规律是确定性与概率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由意志与群体选择的统一、"规律"与"规则"的统一的崭新观点。巴甫洛夫等人的学习研究、杜威等人从人为场景走向真实场景的教育实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证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规律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思想与实证互动、实证研究方法取得新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吴灯 《教学研究(河北)》2009,32(1):18-20,73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文章对当前教育规律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反思,同时思考并追问教育规律研究的一系列问题。论证了教育规律存在的根据,说明了教育规律是非线性规律,对教育规律分类进行思考,批判了教育内外部规律的提法,分析了教育规律的表述,同时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灯 《教学研究》2009,(1):18-20,73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文章时当前教育规律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反思,同时思考并追问教育规律研究的一系列问题.论证了教育规律存在的根据,说明了教育规律是非线性规律,对教育规律分类进行思考,批判了教育内外部规律的提法,分析了教育规律的表述,同时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规律及其特性为何,是带有元理论性质的教育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规律是一种"确定性规律",把探求教育规律等同于寻找简单的线性教育因果关系.事实上,教育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复杂系统,教育中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因果关系.教育规律主要表征为统计性规律和非线性规律,即教育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决定性,也具有统计性和选择性,还具有非线性和多向度性.因此,对于教育规律,我们必须走出确定性规律的思维框架和认识困境,树立一种统计性和非线性的规律观,洞悉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育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暂新的历史时期里,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困惑和新的矛盾,而真正解决这些需要借助于教育科学研究来找到解决它们的新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也只有不断开展教育研究,才能逐步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从而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因此,笔者就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据挖掘(EDM)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从教育系统中提取出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教育研究工作者、学生甚至家长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1〕。教育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研究某种方法来探索这些数据,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文章主要介绍了教育数据挖掘的发展历史及现况,探讨了应用于该领域的主流的研究方法,最后对其发展研究规律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内容、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拟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教育规律”与"关于教育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规律的规范表述是教育基本理论的“职责”。本文在哲学逻辑和文意常识上与“内外部规律说”进行商榷,指出该说的问题和漏洞,并提出关于教育规律规范表述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其研究经历了起始、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但目前还存在概念界定及定位不清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区域研究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对此,我国社区教育的未来研究需主动加强与社会管理的结合,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理论的探索,同时积极关注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教育反思是提升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当前对教育反思的研究偏理论化,实践性、针对性不足,尤其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反思现状缺乏整体调研。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较为全面地调查了当前幼儿园教师教育反思的整体状况,并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教育反思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改善当前幼儿园教师教育反思现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今天,法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亟需的通用人才,更是我国扩大市场经济、建设民主和法治国家的主干人才。然而作为培育法律人才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前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们对法学教育本身和法律的看法,更关系到人们法律信仰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给我国的法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模式,能够弥补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的不足。本文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概述入手,简要介绍了诊所教育的起源、特点及优势,继而分析了我国诊所教育实践的发展状况,最后着重针对我国诊所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障碍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法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主要目的在于积极转换教育理念与人才观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实现知识背景交叉化、综合能力现代化和个人素质全面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对法学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是法学界与教育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孙喜亭先生关于教育规律的论述是其教育学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学习孙喜亭先生关于教育规律的论述对于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孙喜亭先生认为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区分教育学的对象与教育学的任务,有助于处理教育学体系构建与教育问题研究之间的关系。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探讨教育规律才能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能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无规律论"是错误的,是对"社会决定论"和"社会规律"的误解,其产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教育外部规律"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它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有其内在规律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高 校德育的特点,科学把握高校德育规律。这就要求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接受规律、合力规律、层次规律与扬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浅谈法制教育在师范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法制教育在师范生素质教育中必然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在三个方面加强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法律精神可深刻地影响师范生行为的各个方面;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是师范生将来担当法制教育职能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范生的法制教育.而法制固有的涵盖社会的特性则要求必须要通过校内校外的多种机制的协调作用才能增强师范生法制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法本取消论"与法学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法学本科专业就业率低、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有人提出"法本取消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取消法律本科专业。这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考的建议。针对法学本科不景气的现象,首先应该在对法学教育现有制度进行重新反思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找原因并冷静地逐一分析,然后对症下药;其次从招生数量、入学条件、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及就业机制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从而使法学本科教育走出困境、找到出路。因此,法学本科教育遇到的困境并非仅仅通过取消这一武断的方法就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判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国的法学教育有必要借鉴这种方法,但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宜采用,在具体实施中要经过精选案例、课堂讨论、课后评析及成绩考核等步骤。  相似文献   

19.
法治作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已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作为当今世界潮流,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近代以来,以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百年过去后的今天,可以说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全国上下痛定思痛后取得的共识。但考察我们的法治进程可以看到,这种所谓共识只是表面的。我们的现实和历史让我们举步维艰。要真正建设法治国家,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教育法的可诉性是指教育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当发生教育法律纠纷时,可以被当事人和纠纷解决机构加以运用的属性。衡量教育法是否具有可诉性的标准有三:一是权利义务主体与内容是否明确;二是法律责任是否明晰;三是是否有法定的主体和程序来认定并追究这些法律责任。以此来衡量,我国教育法的可诉性存在着权利内容不确定、义务主体泛化、法律责任缺失、救济途径狭窄等问题。鉴于此,在创制和修订教育法律时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建立一套健全的、具有可诉性的教育法律责任体系;明确纠纷解决机制;禁止使用鼓励性规定;提高教育立法透明度,增加公众对立法过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