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级教师斯霞为了让学生理解《我们爱老师》一课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这个比喻句,作了如下的精心设计:“对这一句如果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我们小朋友怎么成了花朵了呢?’那就最好。要是他们提不出来,教师就得启发:‘这里的我们是指什么人?为什么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呢?’(幻灯片映出一张张笑容可掬的小脸)‘看,这些小朋友可爱吗?好像什么一样?’(生答)‘对呀,花朵美丽可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想到自己有一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就要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人中只能去一个。希望你考虑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想了一会儿,决定把“爱”请回家。可奇怪的是,当“爱”进门时,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门。那位母亲惊讶地说:“不是说只能选一位吗?你们两位怎么也来了?”那两位笑着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请了“智慧”回家。那么孩子一定会得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几何初步知识的课,课题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开始,教师出示以下图形,让学生想一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很快说出了以上图形的面积。“同学们是怎样计算的呢?”教师询问。“我是按照1个小方格是1平方厘米,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对图形(一),我们可以把左边凸出的正方形割下来,补到右边缺口处,图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算出它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另一个学生带着自豪的口气说到。“对图形(二),我采用的方法和他相同,也是把三角形部分割下来,补在缺口的三角形处,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他让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把“鸟儿”错写成了“乌儿”。教师没有批评,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有的又变成了另一个字。你们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就是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吗?(生笑)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点评】分明是教识字,又分明是写错了…  相似文献   

5.
不允许我们用第二、三种理解去解答。 (注,此题答得较快、较好的,还有遭县羊古学校陈教厚、望城县鱼尾洲学校余金初、嘉未县花溪东溪完小黄世太等许多同志。—编者》 《湖南教育》85年第2期《征解》中提出,方程t’64,8x二2”有三种解法, (1)把sx看成一个数去解,得:sx二64 2,sx二忿2,x=4, (2)把sx看成asx工”去解,得,64 sx二=2-8又x=2,x“0。25, (3)把sx看成“8个x”,即把它看成“x xs,,去。,,。。‘_.。。64‘,。解,得:64 x xs二2,一竺乙又8=2,x=156- X 这三种解法谁对?显然,只有第一种解法才是正确的。因为“sx”在这一方程中,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6.
小学一年级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大意是:一只乌鸦口渴了,要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它看见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也就喝着了水。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乌鸦聪明,在于它不能直接喝到水时,看见小石子能动脑筋,想出办法来,从而喝着了水。假如我们把学生比作乌鸦,知识比作水。学生要掌握知识,那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端盆“水”让“乌鸦”  相似文献   

7.
1.“摆一摆”、“做一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教师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小棒,亲自动手去摆一摆:个位不够减的应该怎么办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很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2.“拼一拼”、“剪一剪”,使学生认识事物 在教学“拼组图形”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不同的圆形剪一剪、拼一拼。这个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学科之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8.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良好的记忆力,不仅能帮助记住所学物知识,而且有利于智能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帮助学生记忆?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一,教会学生形象记忆.少年儿童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加以记忆.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启发学生把所学的数字与日常生活中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把“1”比喻象小棒,“2”比喻象鸭子,“3”比喻象耳朵,“4”比喻象小旗,“5”比喻象称勾,“6”比喻象哨子,“7”比喻象镰刀,“8”比喻象葫芦,学生就容易记住了.又如教学“大月、小月”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左拳中的凹凸部分与大小月对应起来,师生边指边数,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大月、小月的分布规律.二、教会学生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抓住实质,记准记牢,不理解的知识容易记错.例如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学生往往忘记除以2.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用“底×高÷2”,尤其是为什么要除以2不够理解.因此,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学生理解了  相似文献   

9.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科普读物,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些国际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注意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存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些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过去不很理解,通过教改实践,现在才逐渐有所领悟。长期以来,我错误地把语文课看成一门知识课,又片面地认为知识完全是靠老师“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以“讲”为能事,还自以为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怎样指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呢?让学生写‘倒证笔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倒证笔记’的特点是:改变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板书,学生抄录——学生完全处于接受、被动地位的老例。而是教师把语文知识要点,给以提示,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例证,予以填充,‘对号入座’,师生共同完成的笔记。如果学生填写的例证准确无误,就证明对该项知识理解、掌握了,否则,说明还没有理解、掌握。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一段时间的“图形面积”的教学,学生对图形面积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我把“梯形的面积”作为我这个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并且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下出示梯形图,让学生质疑:“如何求梯形的面积呢?”在他们的疑问中,我拿出事先准备的活动材料,让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所谓‘发现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 ,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 ,去获取知识 ,成为一个‘发现者’ ,以提高学生智慧的潜力。”我们认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利用新知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巧设“障碍” ,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困惑 ,从而促使他们去发现。例如《田忌赛马》一课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文中讲道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三场比赛下来 ,田忌都失败了。而第二次比赛结果 ,田忌却胜了两场 ,赢了齐威王…  相似文献   

14.
于越 《良师》2003,(17)
“叔叔阿姨听我言,不要随地来吐痰。飞沫传播是途径,随地吐痰传‘非典’……”自从预防“非典”开始,我借用一个小喇叭,录上音,在班级、在学校、在院里、在街头反复宣传预防“非典”的卫生知识。我带领同学们帮助孤寡(ɡuǎ)老人搞好家庭卫生。我们先去的是李奶奶家,李奶奶见我们来了这么多人,就问:“孩子们,你们今天都来了?”我说:“李奶奶我们是来宣传防‘非典’知识,帮您干活来了。”说着我们就开始干起来。有的读宣传单,有的擦地,有的擦玻璃,不一会儿就把屋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李奶奶拉着我们的手,夸奖道:“你们真是抗‘非典’的小勇士,…  相似文献   

15.
刘佳  王琳 《天津教育》2021,(1):11-12
第一次见到蒋国平的人都会有个共同的感受:眼前这个头上剪着利落短发、身穿一身运动服、脚踩一双运动鞋的人不太像教授。面对这样的评价,蒋国平总是笑笑说:“穿这样的裤子能把裤腿卷得高,才方便我‘爬山’‘下海’‘走田埂’,帮农民们挖‘宝’啊。”蒋国平是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科技特派员。从2009年开始,她就带领学生组建电商团队,用专业电商知识服务企业。近几年,她奔走在山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的大山深处,帮农民们挖商机、找项目,通过设计搭建“大山里的食材”电商扶贫平台,让深埋大山里的食材走上大城市的餐桌。“我们的电商扶贫平台,一不卖惨二不哭穷,我们就是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挖掘大山食材的商业价值,教会大山里的农民们能自己挖掘身边的‘宝’。”蒋国平说。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男孩想把裤腿剪短一点 ,求助的时候祖孙三代连举“剪”之劳的工夫都不愿下 ,而后来又纷纷插上一“剪子”。不难想象 ,这男孩穿着挨了三剪的“超短裤”会成什么模样。当然 ,如果只是一条裤子的遭遇也便罢了 ,问题是此类要么不管 ,要么乱管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赡养老人本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但生活中就不乏一些不孝子孙 ,在老人亟需照料时视而不见 ,冷若冰霜 ,致使无助的老人晚景凄凉 ;而老人一旦停止了呼吸 ,却竟相鼻涕一把泪一把“管”上一阵 :你演这种戏给谁看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呐喊着“尊师重教” ,但拖欠教师…  相似文献   

17.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听了一堂小学作文课,教师把一只脸盆放到讲台上,刚上课便说:“盆里有肥皂水,现在请大家用竹笔套吹泡泡,看谁吹得大,吹得多。”学生兴味盎然,泡泡吹得满天飞。教师问:“泡泡象什么?”“象汽球”、“象飞船”、“象月亮”、“象珍珠”、“象足球”……教师又问:“要  相似文献   

19.
小语第七册《避雨》一文运用了这样一个俗语:“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通过预习很快了解了词的意思。课堂上有个同学问:“沙锅’的‘沙’能否用‘砂’?”我让学生一起来辨析“沙”“砂”两字,同学们查了字典。“沙”与“砂”是同音字,“沙”的意思有四:①细小的石粒;②象沙一样的东西;③姓;  相似文献   

20.
“园丁”     
那天进校,正逢园林工人修剪树枝。只见他手拿一把大剪刀,细心地修剪着一排冬青。随着“嚓嚓”的响声,高高挺出的枝条纷纷落地。望着地下的残枝碎叶,我玩笑般地对他说“:你真残酷,这一枝枝鲜嫩的枝条,在你手中顷刻就断送了生命。”他却毫不在乎“:谁叫它们不加约束地疯长?若像这些短枝,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怎么会碰上被剪的厄运?”我又说“:你是园丁,应该培育它,让它长得更高更大才是。”他则说“:这是一排风景树,要求整齐划一,不得超过一定的高度,这叫树随人愿,我的工作就是根据要求限制其生长。”果然,经过修剪的冬青成为整齐的一排,代价是许多枝条的牺牲。过了一会儿,园林工人对我说:“操老师,赞语中不是把你们教师比作园丁吗?我看还真的很贴切。你们培养学生,不也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你们每天都对学生进行修剪,在修剪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的同时,不也修剪了一些闪光的东西吗?我说这话是有来头的,这事就发生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身上。我儿子从小就喜欢收藏一些小鹅卵石,那滑溜溜的小东西简直让他着迷!他玩着玩着,还居然依照石头上的天然图案给它们题上有趣的名字,什么‘暮色沉沉’‘、小河流水’‘、山中老人’‘、半醉和尚’等,真的像极了,亏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