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尚存的元代通俗小说刊行本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确定已佚的两种、《五代史平话》一种、“红白蜘蛛小说”一篇、“大宋宣和遗事”的部分段落。明代早期刊行的《永乐大典》曾收集过26卷平话,可见元代实际刊行的平话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元代平话和小说显然标志着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于这个高峰期的研究十分缺乏,而文献的收集和认定是本阶段小说研究的重要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2.
自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刊行到万历二十年《西游记》刊行,所出的15种小说都与嘉靖有关;且有13种为章回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一开始就以巨幅长篇出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其中还包含了明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四大奇书,并在题材上涵括了小说的四大类型:讲史、传奇、神魔与世情。它们辉前映后,在短短几十年间就预演了整个中国通俗小说的历程。“嘉靖”在文人细民的辗转流传中,已成了一则神话。嘉靖元年到万历二十年:世俗神话的建构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刊行,紧接着《水浒》刊行,从而打破通俗小说史上明初的百年沉寂。“嘉靖…  相似文献   

3.
元代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以“全相”(插图)冠名,表明“全相”为其重要特色。从构成上看,插图与文字是平话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共同承担起叙述故事等功能。插图填补了文字叙事的不足,增添了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平话的阅读变得更轻松,因而为平话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因此,研究平话者不应抛开插图专门以文字为依据来讨论其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三国志演义》是《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中相对更为历史化的两种刻本。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刊刻者参考理学家的历史论著,依照史学体例,对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评注。这两种刻本的校订刊行虽未明确标出“评点”、“批评”字样,但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了评点本的功能。通过分析两种刻本的评注文字,阐释其受理学家历史观影响下对《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历史化评论,揭示其在小说评点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西游记》小说产生之前,元代曾有一部《西游记》平话。明初的《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送”字韵“梦”字条还保留着“梦斩泾河龙”一段话本残文。这段残文大体上相当于后来的《西游记》小说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平话中的其他内容,在十六世纪初年成书的《朴通事谚解》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朴通事谚解》,朝鲜学者崔世珍作。为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读本。崔世珍(1473?—1542),字公瑞,朝鲜李朝成宗至中宗(1469—1544)时的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任汉学泰斗、五卫将、承文院提调、同知中枢府事等官职。曾先后于1506年、1518年随使节赴明朝。他于中宗10年(1520年,相当于我国明  相似文献   

7.
雅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雅俗之间互动砥砺,构筑了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深层动力机制。明清文人参与编创或创作通俗小说,使得小说形式愈发整齐,语言愈发雅致,结构愈发讲究,诗文点缀愈发用心,思想情感之寓意愈发受到重视。明清通俗小说经历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进阶,达到古典文学创作巅峰,近代小说观也随之产生。李明军的《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以明代至清代嘉庆中期为研究时段,探讨明清通俗小说雅化的嬗变历程和文本呈现,开创了明清通俗小说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对现代小说发展历史面貌、通俗小说的容纳、涵盖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视五四小说为自足的系统,拒绝或部分容纳通俗小说;另一种是认为雅俗相加才是“现代小说”,致力于独立通俗小说发展历程的勾勒;还有一种是强调雅俗对峙的“整体”现代小说特征,力图描绘雅俗互动与融合。这些小说史都存在一些问题,如雅俗二元对立模式,站在精英文化立场评价通俗小说等。  相似文献   

9.
在看待通俗小说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不再像古典主义那样把通俗小说当作严肃小说的附庸,也不再像现代主义那样压抑通俗小说,逼迫其作为“地下经典”在读者中间广为流行,而是开始正视通俗小说的存在,试图消除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之间的对立,把通俗小说看作是一种以人为创作主体的以“大众”为阅读客体的“类型”小说。  相似文献   

10.
唐僧出身故事在小说《西游记》的研究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论述颇多,至今未有公认的结论,特别是牵涉到《西游记》几种版本的先后承递关系问题,更是众说纷纭。笔者试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 唐僧(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小说《西游记》就是以此真实事件为根苗,经过几百年的民间传说和“俗讲”(《取经诗话》)、平话、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11.
武昌起义后,清室在起用袁世凯一事上,奕劻出力颇多。为了达到使袁世凯尽快南下督师的目的,奕劻又不惜皇朝尊严,亲赴彰德强起袁世凯。袁世凯出山后,善于审时度势,没有愚忠,主张南北言和,与革命党一起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多少出乎奕劻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2.
元代科举自延二年重新开科,在内容和程式上较以前有了本质的变化,即变以词赋为主为以经义为先,变重文采虚浮为重实尚用。延科举内容的这一变化,是元代前期学风渐趋笃实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尤其是家庭剧、公案剧和婚恋剧中活跃着一类性行淫荡、贪婪、泼辣、凶狠的反面女性形象。她们在名字、身份性行、社会关系上都具有模式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的意义,是演绎元代文人在特殊历史时期难以言喻的创作心态的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元嘉之治”后,孝武帝刘骏励精图治,延续文帝的劝农政策,强化君主专制权力,力求恢复元嘉繁荣局面。但是孝武帝的上述努力很难使刘宋恢复到“元嘉之治”的治世水平。国家财政体系发生重大改变,朝廷对地方经济控制力减弱,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币制日益混乱,甚至不得不对地方豪强的经济利益做出重大让步。孝武帝去世后,刘宋王朝在残酷的宗室内战中毁灭。  相似文献   

16.
元王朝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元帝国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实力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元代的海外贸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其涉及地区之广、贸易商品之多、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海外贸易经营形式的多元化也有别于历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对元朝海外贸易的影响,可以加深对元朝海外贸易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元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元代传世画像、墓室壁画和出土实物资料等,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半臂的形制。  相似文献   

18.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宝元至庆历年间是北宋的多事之秋,与夏战事纷争,与辽关系紧张,内政上问题积重。朝廷启用了一批富有政治才干的官员共赴国难。其中,范仲淹、韩琦表现尤为突出,为时人所称道,尤其是范仲淹更是被推崇为国臣第一。文章将二人在此时期的作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两位北宋名臣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元代整个东北地区被逐步纳入了分封制与行省制的体系之内,这使得元代的东北统治既可折射朝廷、诸王等多种政治势力的混存交织,又体现出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与若干特色。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地位,元代的东北统治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统治方式。控制、安抚、利用东北诸王,始终是元代东北统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