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扩招得以进行的根本性原因,是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政策.因为按照我国以前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在政府没有把握能够为毕业生安排工作的情况下,扩招是无法进行的.而"双向选择"政策在制度层面上为高校和政府解除了这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无须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保证了扩招活动的进行.然而,也正是这项活动,对高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暴露出了高教制度和思想方面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孩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品德问题吗?案例中兰兰的行为往往容易被成人看作"偷",看成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事实上,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拿别人的东西与"偷",与品德还没有直接关系.他们这种行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我没有""我喜欢""我想要".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两三岁的孩子还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按照规则来...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而后进生更是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和重视的群体,尤其家长、同学、老师的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关键, 在于必须让关爱温暖他们,用爱心来培育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恩惠表示感谢"。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作为"人类的花朵"、"祖国的希望",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的呵护,父母的宠爱。久而久之,这种关爱膨胀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只知道要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该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受公共政策研究思维和视角的局限,教育政策研究多从"精英立场"出发开展研究工作,没有体现出教育政策的特殊性,忽视了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而教育政策自身的特点、政策与文化的关系等,为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从"精英立场"到"草根情结"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现代社会,尤其需要开展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育政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全纳教育从提出就不仅仅是针对特殊教育或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习者而言的,它是在促进全民教育、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我国,与全纳教育相关的政策是"随班就读"政策,而在职前教师教育中与全纳教育相关的政策几乎没有明确的表述,主要面临的问题有:所有的相关政策中都没有明确提出全纳教育的概念;政策较为单一;政策分散;政策中用词笼统;没有专门的全纳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1年,浙江长兴县率先借鉴了美国的"教育券"政策进行教育改革.受其影响,我国的其他地区也开始纷纷开展"教育券"实验,至此,在学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券"热潮."教育券"政策在理论上确实能提高办学效率,促进教育公平,但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目前还不适宜实施这项政策,因为这项"舶来政策"将会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不良的冲击,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将会大于它所产生的"疗效".将"教育券"政策的内涵、积极作用以及在我国实施会带来消极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评述,从而阐明笔者的观点,望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经历了以"两培训"为中心的政策探索阶段、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的政策形成阶段,以均衡发展为动力的政策发展阶段,以及以深化应用为抓手的政策多样化阶段.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呈现出以信息化建设为推力的政策形成机制,以工具价值转向人本价值的政策价值取向,以选择适切政策工具为支持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要有非均衡化发展的政策动力机制、多样性的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使用政策工具和规范合理引导民意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  相似文献   

9.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于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引导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以自我为中心心态,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从进入了五年级,孩子们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敏感起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矛盾的情形:对异性抱有好奇与好感,想和他们交往,又怕别人说"喜欢谁""爱谁",于是又装作与异性势不两立、不屑一顾的样子,故意说异性的不足或故意捣乱,引起别人注意.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为了让孩子们正常交往,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快乐,沟通的美好,经过深思熟虑,我在我们班开展了以下活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长兴县为了解决职业高中和私立学校的生源困难问题,采取了实施"教育券"政策的做法,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教育券"也被国人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以长兴县实施的"教育券"为引子,对"教育券"的提出及在我国实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进而对"教育券"这一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地区性实施模仿性的教育卷计划需要斟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李莺燕 《班主任》2001,(4):39-40
曾经听朋友讲过这样-个故事:有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家看见了很好奇,便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呀?"那个盲人很自然地说:"我是在给别人照路,他们能看见我就不至于再撞到我了,这样保护了自己也等于帮助了别人."我被他的话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13.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包括"差下生"。在学校"差生"往往是指学习和行为都较差的学生,他们既令我们头疼又应是我们任课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转变"差生"的做法和体会:第一,给予充分的信任。差生由于学习失败体验过多,往往受到家长和老师不公正的待遇,在心理和人格方面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要转变差生,老师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信任"差生"是能够学好并能获得成功的。要让他们意识到:我并不比别人差,我的脑子和别人一样管用,只是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只要掌握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杨美连 《中小学电教》2008,(12):116-116
<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孩子重要的就是要调动孩子的情绪,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情绪的影响,而赏识是调动孩子情绪的最佳方法。""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革命"使我国高等教育异化为政治运动与知识控制,高等教育遭遇到严重挫折.为了高等教育的"巩固、调整与提高",20世纪60年代继续推行重点大学政策,提出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控制学校规模与优先发展重点大学为重点.它之所以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出于纠正"教育革命"错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权力控制知识生产的重点大学政策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重点大学政策虽然以改革苏联体制为目标,在实践中依然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大学管理体制上集权统一;第二,在知识生产上,表现为重视自然科学类知识生产,忽视乃至压制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台湾著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也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断加深,升学竞争激化,带来学校荒废等教育问题.80年代以后的"成熟社会"中,日本青少年学习意愿和精神状态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宽松教育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日本的教育问题.民主党执政后,以构建"自立个人的共生社会"为目标,日本开始了教育政策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8.
适逢"比较教育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理应在这里谈谈法国比较教育学家马克-安东尼·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尽管在朱利安之前,也曾有一些专家比较了不同教育体系的发展,并从中汲取他们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他们通常是由政府派往其他国家的,通过左右比较,借鉴能够造福本国的政策.与这些相对肤浅的政策借鉴者相比,朱利安针对各种不同的教育体制,制定了统一而可比的框架和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陆军 《学苑教育》2019,(12):10-10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双亲和幼子雏儿留在家中,形成"留守一族",出现"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和管理,习惯差、行为差、成绩上不去,甚至有的心理自我封闭形成孤僻症等等。他们无法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心声,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疼爱,时间长了他们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20.
李方杰 《广西教育》2014,(25):57-57
正在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被他人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是令教师们感到头痛的教育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与其他学生只是存在"天赋"上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缩短学生间"差异"的距离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绝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也一样。笔者批改过这样一篇作文,作者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