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一课本中的《我与地坛》(史铁生)节选了原文的两节。第一节写了我和地坛的宿缘和我在地坛里所见的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对生命的渐悟;第二节写了这期间“母亲”对我无言却无尽的爱。这爱在母亲死后熔铸成作者生命的一种信念。学生阅读完之后都会谈到本文给自己的生存的启发:母爱伟大,珍爱生命,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篇优美的散文当作是写母  相似文献   

2.
<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相似文献   

3.
陈莉 《文教资料》2010,(5):164-165
一、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201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6.
学生通过预习中的“我与地坛”写作练习,先唤醒对地坛已有的自我体验,再从自身已有的观察和感悟出发,探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情景关系”。对话文本时,学生见作者所见,听作者所听,感作者所感,深入字里行间,细品散文语言,在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探寻文本蕴含的深意和哲思,切实体会史铁生与地坛的“和谐共生”,深切共鸣史铁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打破与史铁生因生命体验不同而产生的隔膜,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7.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教学参考书说,史铁生身残后,在地坛中思考着三个问题: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于怎样活的问题,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10.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1.
面对历经沧桑的地坛,苦难的史铁生用十五年去参悟,“满纸人生语”的作品《我与地坛》终于铸就。该文独具特色的语言,编织着生命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就等同于他的第二次生命。史铁生把他与地坛的关系看成宿命,“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内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篇课文第一部分紧紧围绕"缘分"二字,不断重复叙述着"我"与"地坛"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被选编进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语言文字的表述看,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反映的是人与景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地坛中的发现,由景而思索;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叙述的是作者在母亲身上的发现,由事而体悟。粗看起来,这两部分的景物人事似乎缺少有机的联系,但实际上,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地坛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母亲更是作者解读生命的语言。换而言之,母亲更是一座地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当前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淡漠现状出发,以史铁生《我与地坛》为例论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提倡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这是语文教育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包括对生命的沉思和母亲的怀念两部分,教学中可通过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主题探究三步骤,引导学生往文本细腻处走,剖析抒情议论理路和技法,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在体悟语境和感悟真情的基础上,理解史铁生聚个体经验之苦难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的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逐步深化时,审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任的语文教学,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让我们去开掘、去探求,让我们教育学生珍视生命,并把爱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引导他们用爱来塑造生命、奉献他人,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散文单元,给人的感受尤深。一、《我与地坛》:生命意义的探求与爱的教育《我与地坛》全文共1.3万多字,是史铁生用最真实的情感写就的生命赞歌,全文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课文虽然只有节选的两节,却以其厚…  相似文献   

18.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是“生命教育”的资源,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便是其中之一。文章挖掘出该散文中浓郁的“生命内蕴”,并提炼出开展“生命教育”的着力点,以期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字和作者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