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苑教育》2012,(10):96-96
天宝三年(744年),落拓江湖的高适,与名震遐迩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聚大梁,即汴州,同登吹台,慷慨怀古,凛然高歌。这就是在文学史上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吹台高会"。  相似文献   

2.
精通金石、考据的翁方纲和同样精于此道的桂馥是好朋友,他们从相识开始到其中一方离世,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友谊,是"淡如水"还是"甘若醴",本文试从二人的年谱中将两人交游的主要事件简述出来,让读者自己来判断.  相似文献   

3.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不同的诗人对同一社会问题产生兴趣,写出了题材相近、主题相似的诗歌,盛唐的边塞诗派便是伴随着开元时期的开明政治,国势强盛和扩边政策导致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而形成的。由于边塞战争的频繁,盛唐的边塞生活成为诗人所歌咏的题材和主题。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的卓越代表,诗史上以“高岑”并称,他们的边塞诗从各方面深入地表现边塞生活,以豪迈雄壮的风格著称。  相似文献   

5.
王立红 《现代语文》2007,(12):114-114
高适《别董大》一诗因其在艺术上的高妙造诣和对朋友满怀信心的抚慰和劝勉,使其在众多边塞诗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6.
一场导致天下分崩离析的残酷战争,使无数人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然而,有一个人却冒着战争的滚滚硝烟,乘势而起,青云直上,并最终成为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7.
《湘南学院学报》2018,(1):56-60
杜甫在湖湘大地上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三个年头,期间留下了93首纪行诗歌。这些诗歌一方面记载了他和湖南亲友、官吏士绅交游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为"诗圣"的杜甫关怀天下、心忧黎民的忧国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初冬的一天傍晚,北风凄紧,雪花飘飞。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不期在京城街头相遇,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他们诗名纵横天下,却身无一丝功名。备感人生苍凉的三大诗人,踏着街上的积雪,相约来到一家高级酒楼。这里乃京城繁华酒肆,平日里高官大款云集,名伶歌姬不断,是著名的“销金窟”。三人尽管囊中羞涩,却大摇大摆走...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中盛唐诗人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职位和身份的改变使他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变化。他们或担任高级官职,或担任低级官职,或未居任何官职,或陷贼叛营,不同的经历导致其创作呈现出多元状态和不同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0.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泽霞 《考试周刊》2009,(12):26-27
庾信和杜甫是各自时期文学的集大成者,二人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作为后来者,杜甫的文学创作深受庾信影响。本文从二人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传承的角度,论述杜甫对庾信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盛唐一位杰出的大诗人,他一生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诗歌创作,五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使他形成了一整套对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宝库。从杜甫的创作态度、继承原则、学习态度、语言追求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诗歌理论可以带给我们今人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盛唐一位杰出的大诗人,他一生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诗歌创作,五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使他形成了一整套对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宝库.从杜甫的创作态度、继承原则、学习态度、语言追求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诗歌理论可以带给我们今人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开元十二年(724年),27岁的王昌龄在京城参加了科举考试,落第而归,应好友吴吉虎之邀,来到云中游历。吴吉虎时任云中都户府统领。当时的云中都户府,在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老友相见,盛宴美酒,吴吉虎当场索诗,王昌龄默然不语。次日,吴吉虎带着几名护从,陪王昌龄游览大青山。  相似文献   

16.
高适是盛唐时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与关注,但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赠别诗尚未得到人们应有的认识。从其赠别诗的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其赠别诗在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对赠别诗的发展做出了开拓与创新。这也是高适成为盛唐大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莴苣传入中国以后,以其多样的食用方法,深受百姓喜爱,成为家庭餐桌的常家菜,也是宴会中常见的菜品。杜甫用莴苣比作"晚来得禄"的君子之德,借以比喻那些像野苋的小人,纵然一时得势,最终还是会被抛弃。而看起来低调生长的莴苣,终究会有用武之地,以此说明君子晚得微禄,并不是坏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茹素,寺院里面主要蔬菜,莴苣既为其一。僧人们的生活与禅宗的公案里都与莴苣联系起来,莴苣在佛教教义里面还有励志的意味。总之,莴苣进入中国被推广之后,既是宫廷的祭品,又是百姓家常菜,还与中国禅宗的义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浓缩了国人的人生观与饮食观,受到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讴歌,成为中国佛教素食文化中最有特点的素菜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家,其“诗圣”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其传播、接受就是后代读依据自身化立场重新阐释之过程,因此,后代读心目中之诗人和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之诗人并不一致。“狂”就是杜甫自身具备却历来被忽略的一种重要的化精神和可贵的化品质,这种化精神无疑来自于活跃、开放的盛唐时代精神,其丧失始于理学兴起的宋代。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错杀了封、高两人,致使军无良将,潼关空虚。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此际正率军鏖战中原,玄宗无将可用,只好命令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担任兵马副元帅,镇守潼关。哥舒翰能征善战,勇冠三军,一直是镇守西北边陲的名将,却又嗜酒如命,沉湎声色,且罹患风疾瘫痪在床已有十个月之久。他起初不愿出山,但君命难违,只好被人抬着来到潼关。  相似文献   

20.
高文林 《阅读与鉴赏》2009,(3):27-28,22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诗。以其高远雄浑的意境,悲壮高昂的格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其中以高适、岑参的作品成就尤为突出,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