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的廉洁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尊重自己声誉的记者都会感到愤慨,因为它有辱于新闻记者这一崇高而光荣的社会职业。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就不能不对这一污辱之言认真反思,想一想此话的撞击点是什么!应该感谢这位经理对该记者践踏职业道理准则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同时也向每  相似文献   

2.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感到愤慨。但是看看我们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反思。有些记者采访,无汽车不去,无“油  相似文献   

3.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有一通病:记者总是把焦点对准成功的人、事上,哪里搞出点名堂,一记者便蜂涌而去,而那些未成功者或成功后又落难者往往成为被遗忘者。有一位农民企业家,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有电视台的,有电台的,有报社的,有刊物的,有地方新闻单位的,也有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的“围攻”使他精疲力尽,一脸愁容。有人说:“这么多记者采访你、宣传你,是大好事,别人请还请不来呢,你还有啥不高兴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总希望采访对象乐意提供情况,而且谈话直率、中肯切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有位年轻记者采访武汉钢铁厂负责人时,是这样提问的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大,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6.
张志新 《视听界》2006,(1):97-98
这里有两组统计数字:一、2002年,全球有70名记者在采访时不幸罹难,2003年增至83名,2004年为101名;二、在我国,目前新闻记者这一行业位居社会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这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记者是高风险行业之一。记者的高风险,包括在采访战争时殉职,  相似文献   

7.
某单位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与会人员已经到齐,但主持会议的同志却迟迟不宣布开会。这时,人们议论纷纷。于是,会议主持人说:“请大家再等一会,我们请的记者还未到,记者来了再开会!”这是日前听一位同行说的。说者虽然无意,但我却由此引起了一些感慨。“记者来了再开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中经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当然,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谁还不会提问呢?然而,事情也并非这么简单,请看事实。1983年11月,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的五位中学生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代表团团长安岗同志立刻把话接过去问:  相似文献   

9.
西方不少新闻记者或新闻学者喜欢把新闻报道与戏剧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记者休·A·马利根回忆他当学生时,教授对他的作文的批语就是“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经过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之后,马利根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在写作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的写作方面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11.
从敲门做起     
主持人:您好!作为涉世不深,刚入道的年轻记者,不知从何入手去把握眼前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请给予指教。云南晓彭都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但要当好这个“皇帝”也不容易,中外记者皆有此感。记得80年代的一个夏天,北京日报与日本北海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其人格魅力在新闻采访中有相当的公信力。一名记者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受敬重的记者。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铸成这铁肩的,正是新闻记者的人格力量。构成这一人格力量的细节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新闻记者的人格魅力大致应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不要掩饰知识上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俄国“十月革命”以前,新闻界有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这一派新闻记者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新闻记者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存有缺陷。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  相似文献   

14.
《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生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事件进行了及时、广泛、深入的报道,其战地日记《亲历炮火》成了一位新闻记者的绝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记者履行职责、坚守岗位的高度敬业精神。同时,《亲历炮火》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新闻报道集,其在写作上有以下特色:再现真实,让读者看到残酷无情的  相似文献   

15.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的全体叔叔、阿姨: 你们好! 这是我第一次与贵刊通信,也是我第一次在校阅览室里与贵刊结识,这也许是缘分吧! 我是一名中专生,心里总有这么一个愿望,那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我由衷地热爱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由于我学历有限,不能考取这一类的大学,我又不知道怎样实现心中的理想,是不是只有大学生才能当记者,恳请叔叔阿姨指点迷津,中专生是不是没资格? 我将成为贵刊的忠实读者,从中吸收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为自己的理想迈出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最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新闻记者违反职业操守甚至是违法行为的负面消息不断.有一位著名新闻学者说:这还只是冰山之一角.社会上甚至出现这样一句虽然过激而又不无道理的话:防火、防盗、防记者.可见,我们目前新闻业界确实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即职业道德修养严重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13,(6):63-63
宋正在2013年第4期《新闻界》撰文说,记者是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按报道内容可以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一、新闻记者担负的角色。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对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所作的最简洁、最本质的概括。记者是社会公仆、人民公仆,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角色观。他们必须以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是党和国家的工具,是人民群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是本刊的刊名,承蒙全国各地读者和作者的厚爱,刊龄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两种以《新闻记者》为名的期刊问世,而且为推动进步的新闻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请看本刊记者吴元栋采写的《寻访五十年前的<新闻记者>》一文。  相似文献   

20.
读报刊是我们每一位通讯员的日课,但这点并不是所有的通讯员都能够认识到。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记者》一书中说: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刊。当记者如此,当通讯员更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其一,你要向它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