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 据说北宋时期著名才女苏小妹偶然吟得了两句小诗:“清风细柳,淡月梅花。”她吟完之后。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他向哥哥——大文豪苏轼求教。  相似文献   

2.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散文家苏轼的一首题画诗,即题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轼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4.
据说,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次与苏小妹、黄山谷论诗。苏小妹出了个题目:“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各加一字作腰。黄山谷加“摇”、“映”二字,苏  相似文献   

5.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大修订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对于这首诗的题名,亦即是“晓景”还是“晚景”,各家版本并不一致:《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绝句三百首》、《宋诗选注》(钱钟书先生编)等题为《春江晓景》。一“晚”一“晓”并非  相似文献   

7.
学诗偶得     
一、“禅偈的机锋,儿歌的天籁”宋苏轼有《琴诗》一首:“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数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以“非诗”相薄,责怪道:“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苏轼诗选》的编者陈迩冬却认为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说它“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这个评语可谓独具慧眼,精当至极。遗憾的是,陈迩冬只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但题名不一:《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上海出版社的《绝句三百首》等题为《春江晓景》。是“晚景”还是“晓景”?这并非无关紧要,它涉及到对诗歌的准确理解,很有辨识的必要。惠崇和尚的画已经失传,无法寻觅;苏轼的手迹也早就湮没,无从查考。然而,诗歌本身却给我们提供了依据,只要仔细研讨一下这首诗究竟写的“晚景”抑或“晓景”  相似文献   

9.
关于苏轼的政治诗,当代一些学者已提出明确的见解。例如:王水照先生在《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中指出:“现存苏轼诗约二千七百多首,社会政治诗比重并不大,但仍是苏诗的一个重要内容,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重大生活的态度和观点。这是评价苏诗思想意义的带有决定性的方面。”吴鹭山、夏承焘、萧湄三位先生在  相似文献   

10.
我读理趣诗     
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某种哲理,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们说这诗含有理趣,是一首理趣诗。说到理趣诗,首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写了游庐山  相似文献   

11.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作的一首诗,叫做《初到黄州》。一讲到苏轼,三个名词会同时进入脑际:首先是“苏堤”,苏轼为官抗水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杭州城里的一大景观。其次是“东坡”,苏轼的别号,因其在诗、书、词、画上的非凡造诣和潇洒自如的文人气度而一再为人们所引为广告之语,比如“东坡肉”、“东坡酒家”、“东坡酒”等。第三个名词是“乌台诗案”,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苏轼曾用诗句来…  相似文献   

12.
六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悟出其中的奥秘。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叠字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故事导入师:我们都熟悉贾岛和韩愈关于“推敲”的小故事。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北宋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还有苏小妹三人一起谈文论诗。苏小妹出了一道题: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成为五言联句。如果让你填,你会填什么?屏显:轻风__柳,淡月__花。生1:轻风拂细柳,淡月映梅花。“吹拂”的“拂”,“映照”的“映”。师:为什么选这两个字?生1:轻风拂过,更能体现风的柔和,“映”梅花更能显示月光的皎洁。  相似文献   

1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被多种语文教材选为课文。西南师大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也将这首诗作为课文,诗题是《惠崇春江晓景》,与传统语文教材所用的《惠崇春江唿景》有所不同。不少教师对此感到困惑,纷纷提出质疑婉竟是“晓景”,还是“晚景”?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诗歌中有一百二十多首有序言,其诗序的实质就是直接以“文”的形式作为“诗”的一部分,就是“以文为诗”。苏轼的诗序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诗序与诗歌正文在内容、用韵、意蕴、风格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诗歌整体中,超越诗序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意义与审美风格才会呈现出来,诗序只有在诗歌整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功用的最大化。“文”成为“诗”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苏轼就这样以诗序的形式对“以文为诗”作出了发展。而苏轼笔下的诗序之所以有如此风貌,既根源于宋代的文化思潮,也是苏轼精神主体之彰显、内在素质自然流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种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鲜明的诗,叫作“理趣诗”。宋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诗。其中的精品,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已选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元丰七年(1804年),苏轼由黄州(在今湖北)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庐山,游山后他在山下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17.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8.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出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题原冠有“六月二十七日”字样,编入课本时略去。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福州市中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数学试题:相传明代状元伦叙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所题的一首诗为:“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在这首诗中隐藏着一个“百鸟”的算式是__。  相似文献   

20.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