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月21日8时21分,东航云南公司的CRJ200型飞机在 几十秒中化为碎片。 从几率上来说,这是一次几百万分之一的偶然;从55个 生命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逝去。 要解开生命逝去的真相,我们需要又一次等待黑匣子的开 启。 在中国民航的空难史上,公众很少有机会能知道黑匣子真 正记录着什么。或许是出于对引发公众恐慌的担忧,通常在漫 长的等待后,外界只能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 但是,只有公布真相,才能告慰逝去的生命,才能更有效 地防止下一次灾难的降临。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次,黑 匣子能向公众打开。  相似文献   

2.
红星闪闪亮     
生命是脆弱的。 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哪一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哪一个不为过早逝去生命的亲人而难过? 当我们从浙江日报省城新闻版上获悉,有37位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依然健康愉快地活在美丽的杭州,我们都会由衷地感到一阵惊喜,一种激动。 了不起啊!红军。你当时才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用今天的话来说,还是男孩子  相似文献   

3.
景岩 《声屏世界》2014,(6):45-46
我们未曾想过。一个德裔美国人,会长期关注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并且用镜头告诉我们关于钓鱼岛的历史真相。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根本谈不上是一个问题。因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已内化为公众的常识.凝聚在民族的血液之中。但对于众多外国民众来说。让他们认同这一点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而美国导演克里斯蒂·里比耗时一年、独立制作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则让全世界注目,将人们带入了那被遮蔽的往事,通过历史史料详细阐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次至今没公布真相的空难,这是一次不愿被提 起的悲剧。在中国民航的空难史上,公众几乎从未看到以 听证会或详细调查报告形式公布的事故原因  相似文献   

5.
哪里有冲突,哪里有战争,那里就会有出生人死忘我工作的摄影记者。正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那动荡不安的环境里用高度敬业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张极具震撼力的照片,揭露丑恶、反映真相,张张照片有血有泪!正因为这些无价照片所具有的震撼力,让世人每次都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这一张张的照片中,我们也许能得到什么……  相似文献   

6.
崔建恒 《大观周刊》2011,(16):218-218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却只有一次,这是路人皆知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就是因为这道理虽然简单,每年却有成千上万人无法真正理解它.从而丧失了最宝贵的生命。这其中也不乏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生命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手机、网络,承载着大量信息传递作用的大众传播媒介都似乎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只要这些媒介还存在,就会有不计其数的各类信息扑面而来。人们似乎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资源津津乐道,甚至把它们当做生活中的谈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媒介影响的长远效应来看,在大众传媒的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头脑已被媒介牢牢控制,自己停滞于事情的表象而不再去探究事件的真相,这并非是媒体的初衷。媒介不仅告诉我们想些什么,它们还通过报道框架来告诉我们怎么想,但是有些并非都是真相,至少不是还原完全的真相。对于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们和处于改革转型期的社会来说,媒介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担负起它的社会职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8.
韦毅  黄志强 《大观周刊》2011,(37):38-38
生命哲学教育在我国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客观地说,现行的生命哲学教育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导。然而,生命理念的确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依靠生命哲学才能树立。因此,要开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学的指导帮助我们确立合理的、正确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9.
2001年对21世纪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从几年前开始,我们就已经进入一种“倒计时”的状态: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我们充分意识到作为与新世纪同名的出版社,在这几年中我们所付出的每一份心智、投注的每一笔资金、做出的每一份努力,到21世纪来临后都会得到加倍的回报。曾经付出,就必有回报。但我们在今天根本不是在谈“回报”,而是要谈“起航”——21世纪出版社经过这几年的重新调整与准备,扬帆破浪的时刻在此世纪之交准点到达,驶向21世纪的出版天地。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确立了  相似文献   

10.
董晓倩 《新闻世界》2010,(10):125-126
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改变了传播格局,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网络暴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入手,分析从不知真相到获知真相这一过程中,网民受情绪左右下形成的网络舆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伪真相下,网友偏激情绪引发了网络暴力,但是随着事情真相被揭露,网民情绪逐渐理智,网络舆论最终回归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11.
从一张空难图片看新闻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读者和网友可能都看过那张记录“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打捞出水情景的照片,画面很有现场感,被许多网站和平面媒体采用。但正是这张照片受到了许多读者和网友的批评。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照片记录的是实情,因为多少天来人们都在期盼着找到这个黑匣子来解开空难的谜底。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周围人鼓掌,死难者亲人看到后会怎么想?在灾难新闻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是否还要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这可能就是时下人们常提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尼克松的"黑匣子"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 尼克松访华的前几天,一架美国运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一个秘密的集装箱从机上卸了下来,这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卫星地面站.在中方有关人员的协助下,美国的这个卫星地面站便安放在北京首都机场.  相似文献   

13.
照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许多特别的事,只要轻轻按动一下快门,就能把这一瞬间记录下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到这些照片,我们就能回忆到当时的场景.这,对今天手持手机的人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在半个多世纪前,情况却全然不同.那时,用照片记录瞬间是摄影师的特权.这使得那些被保存下来的照片有了特殊的价值.它对每一个想要探寻历史真相的人来说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一个古老和新鲜的话题,就像这句话本身也已古老没有什么创造性一样,但它又是那么新鲜。从历史和公众的角度看,文学是太多太滥和太没有必要了。但对每一个从事创作的人来说,文学又永远是第一次。长篇小说相对于短篇和中篇小说来说,也许更能全面地反映我们的这种努力。短篇就像是打乒乓球,中篇就像是打排球,长篇  相似文献   

15.
当陕西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人们又一次面对各类媒体上的事故"遇难者名单",扼腕痛惜之余,是否也不由得从这对生命的最后尊重中得到些许宽慰? 发布时效越来越快速,版面一次比一次靠前,位置一次比一次突出—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遇难者名单"传递出的尊重与爱、温暖与感动,又使多少人通过媒体的点滴努力感受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7·21北京特大暴雨过后,《人民日报》7月27日2版要闻版上与遇难者名单同时刊发的还有快评《当那些沉重的名字一一念出》:"虽然,我们还不习惯把那些遇难者的名单公布出来,那些在矿难中、火灾中、地震中、车祸中逝去的生命,还只能是数字.但汶川地震后,我们的国旗已经为遇难者而降;那么,北京"7·21"灾害的这份遇难者详细名单,能否也开启一个示范,让"公布遇难者名单"从此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典范,更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6.
彭曦阳 《视听》2021,(3):173-17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话语空间的开拓让我们走进后真相时代,意见和冲突被放大,滋长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舆论活力达到新高度."江歌案"近期又被拉回公众视野,引发了公众关于道德审判的舆论风暴.本文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对这一事件造成的舆论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原型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静 《新闻实践》2013,(3):12-13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渠道多元的年代:报纸电视上各种声音云集,新闻评论动辄以数千上万条计,而全国三四亿网民更是能随手发布140字微博信息。但就在我们被各种信源的消息包围时,却发现“真相沦陷”。为了帮公众剥开包裹住真相的层层外衣,调查性报道成为媒体近年来颇为热衷的报道形式。所谓调查性报道,即通过记者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某一社会事件或某类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度报道。一个成功的调查性报道,除了向公众陈述事实外,更重要的是找出单个、零碎表象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立体解构,从而使公众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2012年底,今日早报刊发了一组有关温州楼市真相的调查报道,记者通过多天的走访调查,对当时甚嚣尘上的“楼市崩盘说”进行了深入求证。以该组报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调查性报道采编链条上的四个关键节点,即主题认知、外围搜索、核心调查和样本分析。  相似文献   

18.
悲伤、痛心、温情、冷漠、愤慨、无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词汇都足以纠结着每一个国人的神经和心绪。面对浙南山区的高桥下,在“7·23”动车追尾事故中逝去的众多生命,有良知的人们都在追问一个终极的问题——真相。  相似文献   

19.
柯观 《出版参考》2011,(9):10-10
悲伤、痛心、温情、冷漠、愤慨、无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词汇都足以纠结着每一个国人的神经和心绪。面对浙南山区的高桥下,在“7·23”动车追尾事故中逝去的众多生命,有良知的人们都在追问一个终极的问题——真相。  相似文献   

20.
《公众舆论》:理性的舆论实为虚无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公众舆论》将我们从“一切本是如此”的美梦中唤醒,众人方才大悟,其实绝对真实的外部世界离我们是那么遥不可及:公众舆论的客体来自“外部世界”,但繁芜的世界中总有众多因素妨碍着人们接近真相,以致误解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