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媒体营销学的角度看,新闻等于生意,新闻等于营销。作为一张以为全省最广大农民提供资讯服务为己任的报纸,如果不能做出“农民必读”的新闻,想在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近乎是白日做梦。什么样的新闻农民必读?笔认为,与农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农民必读!  相似文献   

2.
范玲 《今传媒》2005,(2):26-27
必读性,顾名思义,是指报纸具有的吸引读者不得不阅读的性质。它是新闻这个特殊商品经营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标示着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在报纸“打江山”的过程中,“可读性”和“耐读性”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可读”也就意味着“可不读”,“耐看”也要有时间、有耐心看。面对如此激烈的报业竞争,只有让报纸真正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  相似文献   

3.
军事新闻能不能“写实”,关乎导向、关乎宣传效益。如何把军事新闻写实?值得军事新闻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在这里,结合新闻实践,谈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我军军事新闻写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凝重、大气、朴实、壮美的风。然而,我们在采编实践中也常常听到读的另一种声音:有的军事新闻过于“程式化”,有的大话、套话过多。还有读把当前一些军事新闻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语言风格戏称为“八一体”……这些评价有待商榷,但是在笔的编辑实践中,的确发现不少稿件语言枯燥,套话连篇,行呆板,言之无物,冗长沉闷。面对这样的稿子,编辑也会失去应有的乐趣和激情。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新闻精品”,简言之,就是它已超越了“一般新闻”的标准。换句话说,不仅要具备“五个W”新闻要素,还应突出几个方面的问题:1.独家性;2.深度性;3.思辨性;4.广泛性;5.必读性。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汇报》2005年3月23日头版刊发的“国际述评”:《花招还能玩多久》一,笔认为,它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精品报道。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产生的军事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化形态。它的读不但在战争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他们同时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多种兴趣爱好的化主体,如果报道的内容与化主体不那么相干,近乎直面单纯的各种专业技术“角色”,其新闻价值就被战术、技术、环数、米数这些老套套掩盖了。因此,要认识高技术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价值,只有明确地把化视为服务的中介,把读视为完整的化主体,从思想、审美、情感、知识等多方面影响读,才能更好地为战争服务,满足读的需求,这就必须丰富军事新闻的化内涵,通过对化主体的影响来达到为军事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丰光 《新闻知识》2003,(12):32-33
城市报纸专刊在经过了1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已进入成熟阶段。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报纸专刊依然拥有广阔的前景。 拥有特定的读者群 按照新闻理论的界定,新闻具有必读性和选读性两种性质。所谓的“硬新闻”,诸如国内国际大事、突发性事件等等,都属于“必读”的范围;而选读性的新闻则是面对特定读者群的。报纸专刊就属于选  相似文献   

9.
文章明确提出“新闻再传性”的概念,分析了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和目前关于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状,探讨了可读性、必读性与再传性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研究新闻再传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要求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很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而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新闻的选择、编排、采写等等方面一个一个问题地研究,拿出贴近的办法。只有愿望,没有办法.“三贴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本想就非事件性新闻即工作报道的主题如何与人更贴近的方法问题谈点意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其实就是人的新闻.不能狭隘地只把人物新闻归于人的新闻。既然是人的新闻,又是写给人看的.那就理当有人。此所谓有人,包括:主题要贴近人,为人所关注而非为观念而观念;中要有人。不能从头到尾不见一个人:话要由人说.而不是由件说或把件上的话硬安在人头上。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到来,新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媒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占领相对稳固的受众市场,成为广大传媒思考颇多的问题,这种思考与探索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传统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形式上的全面创新和理论研究上的空前活跃。有的新闻理论工作或报业同仁认为,要想占领受众市场必须跳出可读性这种低级形式,探究为受众所普通接受的“必读性”。对此我认为,“必读性”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实践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追求可读性,才是报纸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黄阔 《军事记者》2004,(2):53-53
相信大凡与字工作打交道的人都不会反对,“深度”,是衡量和检验一篇章重要的标准。“深度”,从大处而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化层次,从小处也可以反映出作的知识积累与写作技巧。因此,“深度”也就成了每一名军事新闻工作的必然追求。要把军事新闻报道写透写深,毫无疑问是一个长期积累、摸索和总结的过程,其中尤其需要在“深入”两个字上做章。  相似文献   

13.
以往我们常追求新闻的可读性,这无疑是对的。实际上任何新闻信息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含量,都有不等量的可读性,但它的价值含量未必都能达到读者消费水准。必读则不然,必读是读者没有选择的耐读目标,它标示的是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它因其新闻信息的新鲜、重要、实效、有用、权威和独特,对读者产生不可抗拒的阅读欲望。在这里,可读的前提和趋势,已经成为读者不读不行的约束力。有了新闻的必读性,新闻的消费价值才能保证实现,才能使新闻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消费市场。研究新闻必读性,实质上就是研究新闻这个特殊…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市场竞争,使“必读”成为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言论作为新闻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必读”,亦是需要引起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军事科技新闻是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毋庸置疑,在当今各类行业新闻媒体的整体格局中,无论军事新闻还是科技新闻,都仍是“弱势群体”,处于“边缘位置”。置身于二者交叉地带的军事科技新闻就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步履维艰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从一般属性来讲是一种特殊商品,特殊商品就需要特殊的市场,新闻的必读性就成了这个特殊商品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以“必读”和“实用”为特征的服务类新闻,正在成为现代报业,特别是以都市读者为主要发行对象的都市报的“拳头产品”。探讨服务类新闻的采写及编排规律,根据市场需求、读者需要和传媒的地域特点,打造读者认可的“服务品牌”,做好做足服务类新闻,被普遍看作是都市报的成功之道。 全些、再全些 所谓服务类新闻,是指那些注重发掘沟通社会、服务读者物质和精神生活、尤其是衣食住行的  相似文献   

18.
季嘉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前不久翻看今年以来的《军事记者》时,勾起了我对步入新闻这一行的回忆。我在军校是学雷达专业的,后来改行当了两年指导员,接茬儿就搞起了教育,跨进新闻这一行,完全是个偶然。记得是1988年初,我在旅政治部当教育干事,当时科里的新闻干事探家了,科长跟我说:“小季,你兼管一下新闻工作。”我琢磨了半天———“管一下”,怎么“管”?还是先“干一下”再说吧。可到真要“干”的时候,才发现我对新闻一窍不通。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新闻这个“花轿”。第二天,我突击看完了一本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书,第三天就…  相似文献   

19.
陈海祥 《军事记者》2002,(11):15-16
军事信息传播是军事系统这个社会大系统中一切信息的传播。从属于军事信息传播的军事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是军事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会带来整个军事系统内信息全面良性地流动,从而促进整个军事系统更加协调、全面的发展。然而,我们审视当前我国的军事新闻传播,却发现它的面目并不很清楚。军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军事斗争(战争)、军事活动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事实的报道”。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军事新闻媒体上的“新闻”,其实大多属于适合公开传播的军事信息,当中包括了宣传教育材料、…  相似文献   

20.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