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汉“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也表现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四十年代与“文革”时期相比,牛汉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形象的改变体现了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充分揭示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艰危处境以及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反抗。  相似文献   

2.
“约克纳帕塔法县”是孕育滋生福克纳伟大史诗的土壤,是他“深遽地探究人类的心灵、探究人类的崇高与自我献身的力量、权欲、贪婪、精神的贫困、偏狭的心胸、滑稽的固执、苦恼、恐惧以及堕落的种种过失”①的天地,也是他对人格美咏唱和呼唤的舞台。 福克纳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人类心灵公正的分析者,一位以辉煌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伟大作家”②。既和老巴尔扎克一样,当好了自己时代历史的书记,忠实地记录了美国密西西比州,亦是整个西方现代人不可回避的人间悲剧,更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手法,毫不留情地解剖着种种被扭曲的人性。他始终关注着人的命运,关注并思考着人类忍受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的希望所在。他坚信“人是不朽的”,“因为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③”,他认为“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这些东西。他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誊、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④。为此,他一生都在艰辛的劳动,“这劳动并非为了荣誊,更非为了金钱,而是想从人类精神原料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种东西”⑤。  相似文献   

3.
命运不是冥冥之中的幽灵,更不是香烟缭绕的寺庙里那些俯视众生的神像。命运就在你、我、他的手中,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有一次,音乐大师贝多芬的学生一首音乐作品完成了,结尾写上了“靠上帝的帮助,完成了”这样一句话,贝多芬加上了一句批语:“人呵,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贝多芬这个被世人称为“用痛苦塑造成的人”,面对贫困、失恋、耳聋,向残酷的命运发出了吼叫:“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终于战胜了命运,用音乐谱写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并向世人宣布:命运是可以被征服的!漫漫一生,不要相信命运,不要埋怨命运的不公;人生路…  相似文献   

4.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精神史上,鲁迅作为一位对国家民族命运及自身命运有着深刻自觉的“孤独者”,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精神典范对后世产生永久影响,关键在于其迥异于传统文人与当代文人的精神特质。他的觉醒与冷眼、反抗与战斗、孤独与彷徨都构成了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一代宗师柳宗元,传承并宏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他崇奉“人之道”,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有炽热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他是非分明、憎恶扬善;他既能够在顺境中,刻苦钻研、勤奋写作,也能在逆境中,战胜困难、有所作为.探讨柳宗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现实意义,即,要有关爱之心,要注重言行一致,要学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也非一日之功。小学阶段正是人生播种的时期:所以,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核心,也是学生成功人生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菁灵姐姐:见信好。脆弱是我最大的弱点。我自暴自弃,愤世嫉俗,总不愿承受升学的巨大压力和父母老师施加的压力。我甚至为了逃避考试而自残胳膊。我感到很抑郁,感到无助,我非常厌学,到了想自杀的程度。真希望您能指导我恢复正常。秋雁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言,……”这是说他,也是说大家,少年不有志于“学”,成年以何而“立”?在这里,“学”与“立”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学是立的基础,立是学的升华。你因为不愿承受学习的压力而想放弃生命,实在是不值得。解决“脆弱”的办法之一,就是坚强;而战胜“懒惰”的妙招之一,则是勤奋。有朋…  相似文献   

9.
哈代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期是西方科学与宗教激烈冲突的时代,“上帝死了”道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危机。英国小说家哈代面对宗教的衰微,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理智上他相信科学的进步,在情感上又留恋旧的宗教,这种复杂的“宗教情结”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悲剧意识和宇宙荒诞意识。从上帝之死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困境,是哈代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10.
幸福     
有许多人都在追求幸福,可是我不知道,有比追求本身还幸福的事吗?当我望见了太阳,我就感觉到了生命给予的幸福;当我望见了秋天,我就感觉到了耕作给予的幸福,当我望见了你的眼睛,我就感觉到了爱情给予的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讲,一生幸福,一生平庸;一生不幸,一生无奈;出色的人生,总是既有幸福也有不幸的人生。人,常常会觉得自己是不幸的,而别人是幸福的;可是在“别人”的眼睛里,你是幸福的,他是不幸的。我的幸福必是我挣来的,我的不幸必是命运强加的。没有战胜命运,就是我的不幸;战胜了命运,就是我的幸福。人总是喜欢说自己是不幸的,却不喜欢说自…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古老的酒神祭祀,也是古希腊人独有的成就.古希腊悲剧在诞生之际便与命运观念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人类与命运搏斗、战胜命运的形象写照.古希腊悲剧精神饱含厚重的生命意识和浓浓的人文关怀,它所探讨的命运主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是他们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也非一日之功.小学阶段正是人生播种的时期.所以,养成教育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核心,也是学生成功人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海明威所展现的“硬汉”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桑提亚哥的行动描写展示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战胜”的人生哲理,捍卫了人类的灵魂与尊严,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硬汉”形象,展现了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命运的坚决抗争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正> 关注妇女命运,探求她们的解放道路。是我国现代作家普遍重视的一个创作主题。鲁迅是这一主题景初的开拓者.他的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等,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展开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和“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不幸命运,他以忧愤  相似文献   

15.
茅盾对欧洲神话有系统的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明显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借欧洲神话创作小说来讽喻现实,以北欧神话中命运女神的“二姐精神”来塑造和评价“时代女性”系列形象,肯定“时代女性”执著、勇敢地直视现实、追求光明的特点,并对其各自不同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6.
批阅试卷时,正为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稀奇答案而怒火暗生,突然一段话映入我的眼帘“:我想,这命运也会被战胜的,只要我以后加把劲儿,一定也可以从一个吵闹的孩子变成一个优等生的,我要努力争做学习尖子。”这是谁呀?我急忙翻到前面一看,小炜?这是他的心声吧!小炜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在本质上都可以说是一首怀古诗,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整个历史的命运休戚相关,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选取中晚唐时期的几位家世或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诗歌作者的作品,逐一寻求他们与白先勇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传承“渊源”。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认为司马迁的天人观存在着天命论和反天命论的矛盾性,问题没有这样简单。司马迁的“天”、“天道”、“天命”,是德与力相统一而成的历史必然性,只因其超个人性而被称为“天”,它已经把董仲舒之“天”的神性虚化了。这种“天”与内涵不同的两种“人”构成了两种天人关系。一种是王者自己的活动决定了王权的兴废,被司马迁认为是“天”对“人”的支配;另一种是历史个人自己的活动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使司马迁对“天道”产生了怀疑。使司马迁产生理论困惑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把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以王权为象征的“历史合力”对历史的作用区分开来。尽管如此,他把当时神学阴影下的天人关系之讨论引向了人自己的活动与自己命运之关系的讨论,使他登上了当时思想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9.
杜甫流寓秦州、辗转同谷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他在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创作了117首诗歌,诗歌在内容、体裁、文人精神和命运感叹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和此前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范。其诗作沉郁孤寂,带有沉重的命运感,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悲剧化心理体验。杜甫的诗歌状态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写景、咏物、遣兴三种形式的诗歌表达,构成了杜甫秦州诗歌的框架,这三种诗歌形式所承载的精神指向是很明显的。写景诗中用自然山水意象将内心的悲感完全外化,使自然景致成为作家内心的投射;咏物诗中选取的独特的包含作家复杂情感经验的喻体形象更是生命悲感的隐喻;遣兴诗传达出作家对孤独痛苦的灵魂的不断探问,这种感兴体验在进入夔州后更加深化,杜甫秦州期间的遣兴诗的个体意义和延伸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21,(5):58-63
“力命之辨”即人力和天命的关系问题,是横贯东西方数千年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历代先贤探讨的焦点。《管锥编·列子张湛注》中的“力命篇”给予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先秦时期的庄子以“时命”居之,列子承接墨子以“力命”对举,不过墨子倡导的是“非命”认为“命者非仁者之言”,列子则主张“知命”即了解天命。西方的马基雅维利提出要取悦甚至征服命运,尼采说要“爱命运”,与中国“力命观”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结合钱钟书在本篇中的训诂理论对东西方的“力命之辨”问题进行探析,可以得出他本人的力命观——“心死神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