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庆 《江苏教育》2015,(12):51-5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3+4"中本衔接项目试点,合作学校双方在生源需求衔接的定位、招生工作的生源质量、专业设置衔接一致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点、项目期望值与现实等五个方面存在内涵差异化,可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用本科教育层次、把好招生环节中的生源质量关、完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差异融合,促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正>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一、概述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  相似文献   

3.
黄小璜 《江苏教育》2014,(20):55-57
中高职有机衔接的"3+4"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合理制订"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考核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评价衔接;制定"3+4"模式教师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培养和培训衔接。  相似文献   

4.
江苏试点的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作用日渐显现,为中职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困惑及课程衔接不适当的现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从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调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合理安排、具有“3+4”特点的基础文化课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的确立、师资和实训资源的互享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3+4”中本贯通是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和内在动力。福建具有实施“3+4”中本贯通的逻辑基础、实践条件和发展关切,在推进道路上要充分学习借鉴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的实践经验,理性处理好顶层牵引与主体驱动、设置需求与办学基础、学制延伸与学制衔接、路径供给与教育公平、教育评价与类型定位的关系,加快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2014年开始,南京晓庄学院和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围绕经济学专业开展现代职教体系项目建设。从"3+4"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的研究出发,一体化设计了七年一贯培养的岗位能力及课程结构,并制定了考试考核和转段方案。以期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不断优化"3+4"中本衔接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3+4"中本衔接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相似文献   

8.
"3+4"即"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七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是目前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与新突破。"3+4"中高职衔接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层次高移的内在诉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其中,培养目标的衔接是首要,专业的衔接是载体,课程的衔接是核心与落脚点,质量监控的衔接是重难点。  相似文献   

9.
王杨  汪姝含  康淑娟 《教师》2019,(14):125-126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关键是课程的衔接问题。面对新形势,高师院校应在课程衔接上重新规划,建立三方协同衔接的育人平台,构建“全能型”的衔接课程体系,完善双层教学的顶层设计,并创设多元立体的考核体系,以有效解决“3+4”中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不衔接的问题,从而达到中职本科学前教育课程的相互滲透和补充,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0.
“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是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健 《江苏教育》2015,(4):47-48
"3+4"衔接模式作为基于中职的本科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制,是高等教育升学招考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的突破,实现了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基于"3+4"模式职业性、基础性和衔接性特征,为提升"3+4"模式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度,保证"3+4"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价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3+4"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模式的实践,界定"3+4"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模式的内涵,总结其特点,阐述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可操作性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使"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不断得到优化,把中高职衔接模式推向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3+4"中本贯通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模式,已在江苏、山东、上海、吉林等多个省(市)先行实践。对改革先行者上海市的中本贯通政策实施状况进行整理分析,厘清其成功经验和实践缺陷,能为其他省(市)推行并完善该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福建作为拟开展"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的省份,要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学习借鉴并创造性吸收上海市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上树立理性思维、加强理性判断,有效预防政策洼地和政策缺陷,提前预判和化解政策实施困局,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加快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新福建建设。  相似文献   

14.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中高职文秘专业在"3+2"模式下实训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按照岗位需求特点,按照基础加提升的思路,可从层次、模块、阶段等三个层面探索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3+4"中职本科衔接"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从事机电相关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结合岗位分析,实现"3+4>7"的效果,为学生走入本科院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6.
“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高职与本科衔接的理论依据,研究了国外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模式,提出了高职与本科课程衔接的机制保障和技术路径,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能对“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壁垒,将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融合,推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切合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本文以面向中国制造2025人才特征为视角,从人才培养标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导向等方面,分析"3+4"模式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并结合"3+4"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3+4"模式重构的原则,探析新形势下"3+4"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常州工学院和五所合作中职校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及标准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近五年来"3+4"项目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围绕中本衔接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对目前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途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江苏现代职教体系"3+3"试点项目的调研,围绕影响试点项目实施成效的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转段升学方案、师资配备、教学实施5个维度,总结试点项目实施主要特点。通过对项目负责人的访谈及198名师生的座谈,透视试点项目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从加强省级统筹、专业目录的编制、课程标准的研制、加强合作共建4个层面谋求提升试点项目培养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核心在于加快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进行机电专业"3+3中高职衔接项目"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前后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课程的深度融合,实施模块化课程,不断地实践—修正—再实践,从而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