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校本资源挖掘教材阅读文本,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透文本和教参上的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身边的校本资源,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精选网络资源。比如胡适《我的母亲》这篇课文,胡适所讲的母亲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母亲,许多同学不能理解胡适母亲的伟大之处,不能理解胡适对母亲的深情。我要求同学在课前搜集胡适的资料,包括胡适的作品、格言、生活背景以  相似文献   

2.
搜集资料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但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并不能让搜集来的资料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将查阅来的资料,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呢?我认为要用在当用之时,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作者、文本以及学生自己的心灵之门.  相似文献   

3.
胡适《我的母亲》中前后三次写到母亲的哭,分别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宽容和贵的品质以及母亲对名节清白的维护.以母亲的“三哭”为抓手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以简约为理念,以扎实的读写训练为手段,追求干净、丰满的教学境界。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为"初读感知——细读探究——品读感悟";以"作者对母亲的称呼"为主问题;通过扎实的读写思训练,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通过品读关键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品味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教学重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 为参加市"两课"评比,组里杨老师执教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职高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杨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纵观整个课堂,文本《我的母亲》只是个引子,学生不需要解读文本就可叙说并抒情.听完课,笔者的感觉是"老师教了学生知道的东西,学生不知道的却没有涉及".另外,杨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执教者没能准确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篇散文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学习材料 课前选择。在教学前,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大量的有关学习的资料,如:书籍、图片、剪贴、小制作、语音资料等。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方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积累不同的资料,与文本对话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悟。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有的学生将《三国演义》拿到了课堂上,说:“我知道了《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的内容,还知道诸葛亮是一位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的拓展不是时尚的点缀,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搜集而搜集。课堂学习资源的开掘与引进,归根到底,都是为"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拓展资源是为了补充文本、提升主题。因此,文本拓展必须彰显语文意识。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槐乡五月》一课的教学中紧扣文本多用比喻  相似文献   

8.
在第三学段教学中,课前搜集资料环节存在着"教师盲目、学生茫然、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应根据文本特色,立足教材,对学生的课前搜集资料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兴致,将课堂扩展到课外,促进学生有效阅读,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文本的拓展不是时尚的点缀,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搜集而搜集。课堂学习资源的开掘与引进,归根到底,都是为"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拓展资源是为了补充文本、提升主题。因此,文本拓展必须彰显语文意识。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槐乡五月》一课的教学中紧扣文本多用比喻  相似文献   

10.
王凤 《教师》2012,(9):65-65
在上《老王》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前做好资料准备工作,上课时,却有好多同学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表示并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篆刻是我校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的精神,并结合我校的师资状况、设备条件和生源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美术校本课程.为上好每一堂篆刻课,我每次总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搜集优秀印稿、自己镌刻印章、复印名家名印;课上大量口头讲解,手上不离刻刀和石头,不断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物教学》2016,(6):46-48
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以视频、文字、图片及图形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植物激素的作用,轻松理解植物激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是基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们越来越重视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并积极地将课外资料性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深化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然而我们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认真的倾听、及时的评价等原因,学生在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缺乏深化的任务式搜集和交流教师让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耗时耗精力,效果甚微,语文课变成了资料交流课。如《介绍一个  相似文献   

14.
<正>一、科学预设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展开;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第一,科学的预设来自对文本的深透理解,教师可以参考各种相关教学资料,但是要能跳出资料的圈子,有自己的理解。我更主张教师备课时什么资料也不看,自己先认真地读三遍,勾画圈点出自己理解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雷雨》剧情。2.能力目标:了解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3.情感目标:更多地从人性层面解读文本,培养人文情怀。教学重难点把握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及性格特征。教学方法美读法、探究法。教学思路1.课前准备:资源搜集和整合。⑴布置要搜集的资料: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基本要素等)。B.曹禺简介,《雷雨》剧情简介及创作时代背景等。⑵资源搜集:将全体学生分为4组,分别…  相似文献   

16.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提高教学的效能;课后整理资料再利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界……适时、适量地利用课外资源是语文教学获得高效能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校本研修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实现中小学教师全员提升重要的影响。陕西省在此方面存在着条件性资源不能满足校本研修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理解不到位、图书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系统、网络平台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能满足校本研修需要、自主开发和利用的研修学习材料或校外资源缺乏等诸多问题。省上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真正使校本研修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8.
唐亚琴 《教师》2011,(30):97-97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课程标准中指出:能用多种办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可是在课堂上,学生汇报时只能读出不切主题的长篇大论,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前指导不到位。那么,课前教师应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资料的搜集呢?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停地变化,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近年来,课前资料搜集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学生常规性作业,其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宽生活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课前资料搜集是有效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课前资料搜集缺乏足够的兴趣。有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沃克医生把刘伯承称为“军神”的原因。3.了解课文通过对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突出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并且通过读表现出来。4.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仿写迁移练习。教学重、难点1.理解把刘伯承称为“军神”的原因。2.朗读人物的对话,感受“军神”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我们运用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书、讨论已经当堂解决了。还有些我们感到当堂还不能很好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