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化学的酸碱滴定中,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可以利用溶剂的拉平效应测定不同强度酸(或碱)的总量;利用溶剂的区分效应可以使原来不能分步滴定的体系变成能够分步滴定的体系。如在甲基异丁酮中,用氢氧化四丁基铵的异丙醇溶液作滴定剂,可用电位滴定法分别滴定 HClO_4和 H_2SO_4  相似文献   

2.
不同物质的酸碱强度在同一溶剂中可能被拉平或区分,区分程度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卤化氢的酸性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定性地认识到在水中完全电离的HCl、HBr、HI是强酸,不完全电离的HF是弱酸,而对其酸性强弱的原因及度量方法认识不足,甚至有些教师也可能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实际上,卤化氢在气态、纯液态、浓稀水溶液等不同环境中呈现酸性的具体形式不同,需要用质子亲和能、酸度函数、电离常数、表观电离度等不同物理量来度量.拉平效应使得HCl、HBr、HI在稀水溶液中的酸性差别很小,表现为“完全电离”;在甲醇等部分非水溶剂中,区分效应使得三者酸性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4.
一、功能与效应 “教育干什么”是教育功能问题,但它又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问题:“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实际干了什么”。由于没有区分三个层面的问题,人们常将功能、价值、作用、用途、效应或目的、目标并用,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笔者认为上述三个问题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开来。“教育应该干什么”是指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望,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诉诸规范或理想;  相似文献   

5.
将工业二乙烯基苯和致孔剂溶胀到磺化聚二乙烯基苯树脂球中,通过悬浮聚合合成了茶碱分子印迹和非分子印迹的大孔磺化聚二乙烯基苯/聚二乙烯基苯互穿聚合物网络(PDVB-SO3H/PDVBIPN)珠体,考察了反应时间、分散剂和吸附介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是24小时,最好的分散剂为3%NaCl、1%PVA;而且CHCl3对茶碱分子印迹PDVB-SO3H/PDVBIPN树脂有“拉平效应”,而水对树脂有“区分效应”。  相似文献   

6.
随着酸碱化学的发展,酸碱概念也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酸碱理论中,酸碱强度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酸的特征是给出正电性粒子(H~+、金属离子等)、或接受负电性的粒子(分子、离子、电子对等)。因此可以定义接受负电性粒子或给出正电性粒子的能力为酸的强度,这种能力越强,就表明该酸的强度越大。同样,碱的特征是给出负电性粒子(电子对、OH~-、O~(2-)等)或接受正电性粒子(H~+、金属离子、分子等)。而碱接受正电性粒子或给出负电性粒子的能力就是碱的强度。如果这种能力在惰性溶剂或在气相中测定,得到的是酸碱的固有强度,而实际上,酸碱反应多在溶液中进行,溶剂化了的酸碱的强度称为表观强度。酸碱反应本质上就是正负粒子的结合或给出,我们就可以从酸碱自身的电子密度、空间效应,成键轨道等方面分析酸碱的强度。若酸碱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还必须考虑溶剂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将工业丙烯酸和致孔剂溶胀到聚二乙烯基苯树脂球中,通过悬浮聚合合成了茶碱分子印迹和非分子印迹的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互穿聚合物网络(PDVB/PAAIPN)珠体,测定了两种IPN的结构,考察了分散剂、致孔剂、吸附介质对树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好的分散剂为3%NaCl、1%PVA;而且CHCl3对茶碱分子印迹PDVB/PAAIPN树脂有“拉平效应”,而水对树脂有“区分效应”.致孔剂甲苯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树脂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化学教学中经常存在一组一组的概念,有的是对应性关系,如酸与碱、酸与碱"分子"构成的作用力;有的是相反的概念,如强酸与弱酸;有的是相反的过程,如中和反应与水解反应,Al(OH)3的酸式与碱式电离;有的是相反的原理,如拉平效应与区分效应等等,其学科本质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所有教科书及参考书中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HX中只有HBr有过氧化物效应。其原因一般书中回避了这一问题,但现行“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及邢其毅等编“基础有机化学”中说是热含OH为负。作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对,(文中是“提法不妥”)。其原因应是活化能(E)。并用活化能(E)对HX中只有HBr有过氧化物效应作了阐述。文章从下面几个问题阐述的: 1、过氧化物效应的提出。 2、HX中只有XBr具有过氧化物效应。 3、为什么HX中只有HBr有过氧化物效应。 a、有关文献中提法 b、作者的提法及原因 (文中标题没有列出)。  相似文献   

10.
淬火效应。当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中,经过急速冷却处理,金属工件的性能会更好,更稳定,即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和强度。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淬火效应”。“淬火效应”告诉班主任:班级中的部分好学生由于长期受表扬,往往会有一些头脑发热,自觉不自觉地会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有机化学反应是在溶剂中进行,欲深入研究有机反应的平衡与速率,溶剂效应不容忽略。但由于溶质——溶剂作用的复杂性,目前仍无严格的定性定量理论与公式。本文在此领域内以若干简单反应为模型探讨了溶剂效应对反应平衡和反应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90年代学校分层及其教育平等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论的“学校分层”特指政府对中等学校进行的重点和一般的区分。我国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区分,以及重点学校的建设,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围绕其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多方面效应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集中分析我国90年代学校分层过程及其教育平等效应,期望为人们理解学校分层提供90年代的史实和一定的理论视角。一、我国90年代学校分层概述 (一)普通高级中学的分层 1995年7月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  相似文献   

13.
“门槛效应”的启示薛饶,王成兰,夏正英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术语叫“门槛效应”,其涵义即“猛关门则不紧”。联想教育教学,“门槛效应”颇有启示。比如学生厌学违纪,甚至成为“问题学生”,教师应如何施教?有的教师采用“猛关门”的做法:学生成绩差了,或犯了错误,...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全国一卷理科21题第(2)小题为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问题,具有高度的迷惑性,考生解题时很容易陷入“端点效应”的误区.本文从“端点效应”典例出发,探究误用“端点效应”产生错解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端点效应”模型的四种判断策略,从而提升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的若干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淬火效应。当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中,经过急速冷却处理,金属工件的性能会更好、更稳定,也就是能够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和强度。为此,人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为“淬火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一、音乐欣赏教学与“乡村维纳斯效应”1.“乡村维纳斯效应”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在其《实用思维》一书中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种极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被村民们当做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比维纳斯更漂亮的人。”“乡村维纳斯效应”比喻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自我满足思维和定向思维的约束,往往无法想象出还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释[1]。2.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防止“乡村维纳斯效应”的影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包括自…  相似文献   

17.
韩静波 《物理教师》2006,27(5):31-32
本刊2005年第6期的《多普勒效应中易混淆的两个问题》一文(下简称“原文”)对多普勒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我觉得该文有不妥之处,甚至有一种情况的分析是错误的,本人以声波为例,期以准确形象的方式来呈现多普勒效应的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和现象.本文  相似文献   

18.
浏览报刊,常见新词语“鲶鱼效应”。聊举标题两例:①“鲶鱼效应”与用人之道(《浙江日报》1994年5月4日)②多一点“鲶鱼效应”(《湖州日报》1994年5月15日)“鲶鱼效应”这个新词与一则故事有关。故事是说挪威人下海捕捞的沙丁鱼抵港后,大都全部死去,但其中有一艘渔船每次返港,总是顺利带回满舱活鱼。直到那位渔民死后,人们才从他的鱼槽中发现秘密,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心理学上有“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边际效应”等十几种著名效应,可“领带效应”还名不见经传。“领带”能有什么“效应”呢?我的一位同事这样说:“我发现,当我打起领带上课时,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这是否只是偶然现象呢?  相似文献   

20.
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的理论及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将日益表现出重要的经济增长效应,即产值增长和就业增长效应。然而,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妨碍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其“两个效应”的实现。本文通过比较说明了我国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内部结构失衡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