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β-内啡肽作为主要的内阿片样物质,在味觉嗜好学习及运动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改变味觉嗜好可以影响运动员β-内啡肽的表达水平,进而使其心情舒畅、消除疲劳、控制体重、调节激素水平、促进机能恢复。因此,味觉嗜好学习、β-内啡肽、运动行为与机体的密切关系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为创造佳绩、增强国民体质服务。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味觉嗜好学习建立后对大鼠消除疲劳的影响机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味觉嗜好学习以及风味嗜好学习建立后下丘脑β-内啡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用相同程序进行学习训练后,大鼠对风味溶液的嗜好比低于对奎宁溶液的嗜好比,同时,风味溶液嗜好组大鼠SO、Pa内的β-内啡肽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奎宁溶液嗜好组,进一步证实β-内啡肽与味觉嗜好学习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奇妙的味觉     
允儿 《阅读》2013,(7):76-76
舌头上的味蕾帮助我们品尝到了各种各样的滋味。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奇妙的味觉,一起来看看舌头“尝”到的味道吧!  相似文献   

4.
(1)关注学生选取的观察方法 探究要用到各种感觉器官。眼睛可以看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等,还可观察物体的动态性质,如判断运动着的物体的速度变化、高度变化、运动路线。耳朵可以听到物体发出的不同音质,不同音高、不同音强,判断声音的来源。我们以为来自味觉的感觉其实90%来自嗅觉,这是因为人的嗅觉非常灵敏。舌头能侦探出人的五种味觉(甜、酸、苦、辣、咸),还专司纹理和温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本文对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和分析,发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经验。  相似文献   

6.
人的环境知觉是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觉综合而成的,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强化人的各种感官所能体验到的景观要素。本文以环境知觉的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分析人的感官知觉对环境景观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有着严重的进食问题,如挑食、厌食、拒食、不进食、对食物不感兴趣等。这些常见的进食问题如果长时期得不到矫正和治疗,不仅会降低嗅觉和味觉的正常功能,还会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自理能力,滋生出各种各样的进食心理情绪和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如何让孤独症儿童养成正确、良好的进食习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是展示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环境等的一个舞台,展示是世博会最主要的性质和功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综合性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要举办好世博会,就是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世博会展示平台,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现发展中的中国。本文主要从体验式展示平台入手,通过构建世博会体验式展示平台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要素来分析其重要性,阐述体验在世博会的展示平台中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语言中,知觉词都有一个表示抽象思维、情感的义项(本文称之为意觉引申义)。知觉词的这种意觉转移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并且具体到每个知觉范畴,他们表现出的意觉引申义并不相同:视觉词引申出“知晓”义,听觉词引申出“听从”义,触觉、味觉词引申出“感情”义,而嗅觉词的精神方面的引申义则比较少。其原因我们尝试用“三个世界”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夜间旅游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以鼎盛元宝街为研究对象,借助ROST CM6软件获取网络文本试图剖析其夜间旅游形象感知规律。研究发现夜间旅游的感官感知角度较为集中,旅游者更多体验到的是视觉与味觉的冲击;夜间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正向影响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愿;“夜间旅游”行为是人们晚饭后时段的家庭休闲活动,孩子是家庭出游决策的核心影响因素;旅游者夜间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元素感知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1.
谢冕 《阅读》2023,(35):7-9
<正>扬州古称销金之地,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即是。这里歌楼酒肆,钗光鬓影,春风十里,觥筹歌吹。此外最值得一提的,除了瘦西湖,可能就是名扬天下的貌俗实雅的富春包子了。富春包子讲究荤素搭配,除鸡丁、肉丁等,必不可少的是鲜笋丁,构成鲜、香、脆、嫩的组合,以盐正位,以甜提鲜,皮薄多汁,构成清鲜与甘甜、蓬松与柔韧、脆嫩与绵软交映互补的味觉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后,人的感官会产生以下五种感觉,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从情景认知输入来说,不同的刺激会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融合。在小说中,这五种感官知觉与都会以相当直观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清晰而又充分的描述,利用感官知觉域构成不同的情境和语境。在所有感官知觉域融合的基础上,才可构成完整的认知域矩阵。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分析讨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视觉、听觉以及嗅觉几个领域,深入探究《老人与海》中的感官知觉域的语境,体悟作者情感,直观地感受文章的潜在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感官刺激触发学生的"联觉",有助于提升儿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分别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一年级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进行对比实验,获取了观察力维度、联想维度、联觉维度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联觉"能力发展不均衡,但是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提升;三项测试中,"色-听"联觉发展最差,"听-嗅、味觉"和"听-触觉"因使用词语表达,发展较好。实验还证明,以"词语"为桥梁,促进五感互通,利用"联觉"反哺美术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儿童创造力水平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苦味刺激及CTP建立后大鼠下丘脑β-啡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对奎宁的CTP后,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β-内啡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CTP建立后苦味溶液摄取量的增加,是由于动物对苦味刺激的厌恶感降低,而不是单纯为获得报酬所采取的操作行为;下丘脑内β-内啡肽的表达水平变化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学习过程。建议在运动训练中通过建立味觉嗜好升高β-内啡肽的表达水平,这样能够增进运动员对训练的喜好情绪,消除疲劳,促进恢复,避免运动伤害。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枉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肯定大有裨…  相似文献   

16.
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任何其它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必然的途径。1 实验教学是学生直接获取科学知识的最佳方式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然学科知识的获得 ,尤其要有感性材料。要使学生形成概念 ,认识规律 ,必须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受到各种现象。荀子说 :“闻之不若见之。”中国有句俗语 :“百闻不如一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 :“一个孩子要理解圆这个抽象概念 ,他必须首先有许多圆的东西的经验。他需要时间去感知圆的图…  相似文献   

17.
昙花     
王生兵 《阅读》2012,(11):14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叶状,枝上巍巍然地挂着即将灿烂地开放的花蕾。我和朋友,坐在厅里,喝茶、谈心。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省围绕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突出发展畜牧业,建成全省农业的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畜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畜牧业强市的宏伟目标,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畜牧业工作者的努力,全市畜牧业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势态.特别是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必将逐步实行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方式,使单位面积动物的数量多、密度大,饲料营养供应完全由人工控制,既便于管理,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也增加了某些疫病传播的机会,容易造成营养缺乏及代谢障碍等动物群疫病的发生.为此,要保障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畜产品质量,必须具有基本的检疫、检验、监测设备,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防疫队伍,制定并实施一整套防疫制度,防治动物疫病的发生,确保我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现就如何做好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晨雾     
胥天骋 《阅读》2011,(3):26
早晨,一开门,世界茫茫一片。哇,好大的晨雾!扑鼻而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气味,说不上清新,但冲劲十足,让半醒的大脑彻底打消了睡意,我顿时精神十足。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儿声响,连最平常的鸟啼声,甚至是一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4月初,课题组通过抽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教师队伍总体使用效益不高而个体教学负担过重,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现状是由薄弱的农村经济,较低的办学效益,过紧的教师编制,教师培训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共同促成的.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以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为关键,以扩大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办学规模为前提,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为主线,以城乡教师交流为补充,做好体育学科的专任教师配备工作,坚持满足需求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抓住重点,系统规划,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