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下面浅谈几点教学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那么,怎样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呢?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一、观察生活,让学生走进课程人是生活的人,是在生活中不断成长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却很少关注生活,教学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但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开发多样化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求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步入实践的乐园,品德与行为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德育教育:体验亲近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的活动型德育课程。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为课程的 核心。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从而 “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听、说为主的学习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效果不错,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2.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紧扣课程性质、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活性,是以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的逻辑"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品德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应关注儿童成长规律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开放理念,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思品教学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主要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教学形式。下面本人结合冀教版教材,就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巧设情境 活化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