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处于一种特殊的秩序体制——“宗藩”体制中,这种体制是由几千年来传统的“夷夏之辨”思想衍生而成,但到了近代这种特殊的“宗藩”体制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契机,并随着殖民者的入侵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无比辽阔而又历史悠久的文明复合体,随着西方民族国家体系框架的建立以及西方力量的东进,中国自身原有的国家共同体话语(如"夷夏说""宗藩体制"等)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冲击,难以以一个完整的整体形象应对所面临的大变局.这种困境,这种乱局,在一个世纪前的岁月里,始终笼罩在成立未久的中华民国之上.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享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严复的《天演论》的翻译出版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所遵循的"信达雅"和择善而译的翻译原则,推动了中国译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7世纪前,日耳曼地区的档案工作由于缺少标准规范的统一管理,文档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日耳曼地区的学者围绕"档案权"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在此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构想。在"档案权"概念的影响下日耳曼地区也在欧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集中式的档案管理体制。梳理"档案权"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与影响,并从文档真实性问题的角度对"档案权"概念与古文献学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讨论"档案权"概念特殊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固有体制的惯性使得司法独立改革举步维艰,引发了"部院之争"。本文旨在介绍"部院之争"的前因始末,从这一缩影来看封建向近代体制转型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魏红专 《兰台世界》2013,(4):122-123
<正>随着清末民初"废科举、兴新学"运动的兴起,近代教育制度逐步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起来。但由于受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步伐缓慢而又艰难,地处内陆、封闭落后、战乱不断的河南更是如此。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战爆发,近代河南的教育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图书馆观念与近代社会教育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红 《图书馆》2007,(5):40-42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其图书馆观念在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性和开创性。梁启超的图书馆观念可归结为"育才"和"普知"两个方面,这种观念与当时因国家现状而兴起的社会教育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中国报业经历了"偏枯——局部缓解——偏枯"的发展过程。报界有识之士几经努力,试图阻止这种日益加深的趋势,但未获成功。考其原因,在于早期外人近代报刊的布点决定了后来报纸的发展格局;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近代经济乃至报业的区域分布;政府对报业整体布局缺乏清醒的认识,听任其自由发展。归根结蒂,只有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和均衡发展,才能根本解决报业偏枯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正廷是近代中国体育界重要的领军人物。他提出了中国近代体育发展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体制形成及竞赛体制的完善等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与心血,对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0年看西安,1000年看北京,100年看上海"。上海是近代中国一个最特殊的城市,短短七八十年间,即由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梦幻般地一跃而成为近代国际化大都市。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已建设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因而博得"东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萨镇冰(1859~1952)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军阀执政、国民党统治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是见证近代中国历史的"四朝元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学术、传媒体制中许多积重难返问题的一个症结,在于近代以来对中华文明所饱含的永恒而普遍的人文价值缺乏足够的尊重、认识、传承与弘扬,同时对西方近代以来许多重要人文主义文化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借鉴与修正,两种严重的"文化断裂"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体制、学术研究体制的急功近利模式以及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组织大学教学、  相似文献   

13.
外国记者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极其重要的通道,正是有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世界各国才能了解洞察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红色中国的真实面貌。在抗战等特殊时期,他们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坚强不屈的中国形象,为中国的抗战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4.
近代作为中国社会开启民智工具而引进的博物馆,积极承担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任务,发挥着特殊的社会教育作用。与此同时,鉴于近现代中国文物流散的情况,博物馆又为文物保存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支持,使古物保护步入正规,并最终完成了文物由"国之重器"向社会共享之"公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1882年清朝与朝鲜签订了《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1883年朝鲜在天津开设朝鲜公馆,两国间互开航线。在两国关系发生剧变的同时,也存在着传统体制"持续的部分"。直到1894年,朝鲜仍然继续通过传统的贡路向清朝派遣赴京使臣。而由于甲午战争的发生,1894年最后的朝鲜赴京使团经历了与以往使团不同的过程。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赴京使团返回朝鲜,标志着两国宗藩关系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法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透过近代学术体制、教育系统和出版机制而展开的系统过程.而法学期刊作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媒介,作用不容低估.同时,近代中国的法律践行和法学教育等法律现代化进程,常常要由法学期刊来承载与融通;法学期刊的命运,又通常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立宪与法治的命运.对当时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学权威期刊的透视,无疑是洞悉近代中国法制建设曲折历程的一个极佳角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代法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透过近代学术体制、教育系统和出版机制而展开的系统过程。而法学期刊作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媒介,作用不容低估。同时,近代中国的法律践行和法学教育等法律现代化进程,常常要由法学期刊来承载与融通;法学期刊的命运,又通常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立宪与法治的命运。对当时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学权威期刊的透视,无疑是洞悉近代中国法制建设曲折历程的一个极佳角度。  相似文献   

18.
报人在近代日本对华情报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现存资料来看,日本政府并未有意培养报人从事对华情报活动,而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报人大多是主动为当局充当间谍,从而形成了人类情报战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本文在对近代日本报人对华情报活动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分析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认为这首先源自武士道传统对忠诚的推崇,其次是报人团体的自我驯化与传承,再次是近代屡次对外战争成功的刺激,最后是政府的奖掖与鼓励,最终造成了这种特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代的中国逐渐从强盛走向衰弱,而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中国近代的军事体育思想得以孕育、产生和发展。而作为这个时代重要人物之一的李鸿章在军事体育思想的发展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近代报纸、期刊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传媒在我国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制度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末新政"阶段,官方和民间分别借助近代传媒推行政令、输入异域先进经验,积极进行图书馆内部运行规律的探索;在民初的"新图书馆运动"中,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走出去,请进来",更注重体制和制度性建设,报刊传媒成为近代西方图书馆的体制、制度向国内传输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