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EM教师"应具备何种知识"问题的探讨是STEM教师发展基本理论构建的关键,在应然视角下,基于教师知识研究经验,突出STEM教师知识特点,初步形成了STEM教师知识框架。本研究借助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修正后,确定STEM教师知识的最终框架,其内容包括元认知知识、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五类,其中本体性知识内含STEM学科知识与STEM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内含教学法知识、评价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学习者知识与工具资源知识,实践性知识内含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合作知识与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各知识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知识领导主要涉及知识的获取、保存、传播、转化与应用五个环节,校长相应地要扮演好知识服务员、知识总管、知识传播的促进者、知识转化的示范者以及知识的实践者角色。以上角色综合起来,就是校长要成为一个"知识长"。要保障知识领导顺利进行,就要培养知识工作者,培育知识创新导向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隐性知识理论在当代知识理论中,知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英国学者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语的知识、清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1.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的知识也被称为缄默的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流、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怎样加强隐性知识的教学呢?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符号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  相似文献   

5.
从默会知识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默会知识的内涵与表征默会知识,亦作意会知识,也有人译为缄默知识、隐性知识。顾名思义,默会知识是指不能明言的知识。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前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称为显形知识、明确知识,也称为名言知识,即能够明确地表述的知识,而后者则称为默会知识或非明言知识。波兰尼认为:“在默会知识能被默会地掌握的同时,显性知识则必须依靠既有的默会知识去默会地理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化网络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成为教师重要的职业技能。知识管理是知识时代的要求,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教师应在明确个人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精制、知识的存储、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分享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更新等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的知识观需遵循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与研究生教育的精英逻辑,这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具备以高深与广博为内核的知识内容观、以系统化与贯通化为要旨的知识结构观、以稳定性与精英性为着力点的知识价值观。当前,人工智能引发的知识变革诱发研究生知识观发生某种程度异化,主要表征为显性知识遮蔽缄默知识、同质性知识阻隔异质性知识、海量碎片化知识消解系统知识、泛滥的“软知识”侵蚀“硬知识”。为此,优化研究生知识教育、实现知识学习方式转向、构建新知识素养当是人工智能时代重塑研究生知识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是人对知识本质、知识价值、知识表达乃至知识传播的认识。在课堂教学领域,知识观因教学场域的特殊性而有了更为独特的涵义:知识理解即对教学中知识的理解,知识价值即教学中知识的存在价值,知识表达即教学中的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即知识教授。从主体构成的视角,根据同一类主体的知识观倾向,可以将课堂教学中主要的知识观划分为官方知识观、学术知识观和实用知识观。这种类型学考察为教学认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考可能,也为更有效地开展知识教学活动带来了启发。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0.
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成果,从知识共享的基本概念、目的动机、过程模式、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知识共享的本质与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部分,其中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的主要部分。知识共享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断相互转化中实现的。知识共享效果的好坏受到知识共享主体特点、内容特征和"共享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更多地重视隐性知识、强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为知识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关键。文章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知识共享的本质,克服知识共享的障碍,更加有效地利用知识共享的规律促进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概念,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和策略。随着高校师生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全面化、多样化、人性化,同时也要求信息更加专业、深入、准确和及时,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成了图书馆必然的发展趋势。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知识服务,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高度和深度。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及个性化服务的具体阐述,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知识转移理论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翻转课堂的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识别、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四个阶段的运筹学课程知识转移模型。从知识源、知识接受方和知识情境三方面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从知识存量、情境氛围、学习型组织、激励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思维科学提出“有效知识”的概念。何谓有效知识?概括而论,凡能增长智慧的知识(?)为有效知识。课本写的、老师讲的知识,不能(?)有效知识。经过学生思考、理解、融会贯通,进而灵活运用,这时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也就是内化的知识,此时一般知识就转比为有效知识,这种知识就转化为智慧。有效知识量越大,智力水平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剖析知识"一半"与"另一半"的交互作用,即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等五对知识每一对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略探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生成之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化网络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成为教师重要的职业技能。知识管理是知识时代的要求,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教师应在明确个人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精制、知识的存储、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分享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更新等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顺 《中小学电教》2012,(Z2):33-36
一、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是存  相似文献   

17.
知识发酵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基于现有知识管理框架类型,借鉴生物发酵机理,对知识发酵理论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框架内实现知识转换的因素、过程等问题进行系统、合理分析。提出知识发酵理论引入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认为:知识发酵理论引入图书馆知识管理应以知识创新为目标,以知识组织、团队、个体管理三个层面,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机制的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网络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及特征,选取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链、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网络型企业内部环境作为系统要素,构建了由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6个子系统构成的网络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结构,并廓清了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机理。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知识的内涵、类型及其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知识根源于教师实践理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知识的建构应从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师自身知识、教育情景知识等七个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0.
知识社会: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社会 ,如何应对知识的挑战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建基于“知识”这一逻辑起点 ,我们重新审视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将高等教育的功能界定为保存知识、传承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涵化知识、交流知识六个方面 ,并对传统高等教育功能进行了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