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国峰 《陕西教育》2005,(2):41-41,23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女性是温庭筠词中着力描述的对象,她们呈现出两个主要的形象特征:美丽的外表和坚贞自爱的品格;无限的哀愁与寂寞。温词中这些一味含愁结怨的女性形象,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经过词人加工过的一种有意味的存在,她们的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欲望表达和内容复杂的社会意义,女性情思在代言形式的背后折射着词人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本着重论述温词香软丽密的艺术特征及温词的隐寓托寄垢的内涵。香软丽密指温词近诸于读的感官的艺术感受,笔通过视觉、触觉的感觉阐述这一特征。并通过温氏的身世来透视其词的隐寓托寄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是在词中专力描写女性形象的第一位文人。当然,这有其自身个性因素,也兼有社会风气和温氏的声律天赋因素的影响。温词用其独特的修辞手法来塑女性形象,并展示其爱情观及悲剧意识,其词有一种独特的“双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胡琳 《培训与研究》2006,23(5):12-13,16
晚唐温庭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专力描写女性的词人,其凭着以艳为美、以富为美、以柔为美和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趣,精心选用“形语”、“物语”、“景语”和“情语”,多元化、多角度地表现女性娇艳形貌和哀怨情绪的主体美感,开启了绮丽香艳、含蓄委婉的词风,由此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论温庭筠词意象的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现象学对意象的理解与温词的特殊美质,在外在装饰之美、女性形象凸现、物象组合三个方面来探讨温词意象虚实运用中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词中禽鸟意象的使用是其词作的艺术特色之一。典型化、符号化了的意象,于共性中体现了个性,为词作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它们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由小小一点而能见多姿多彩的世相、巨大无限的时空;它们也是抒情主体情感的外显和形象的映衬物,由这些意象便能进入词人笔下女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9.
作为花间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温庭筠的词作中对女性的描写构成了其词作的主要内容。文章首先对写作表现的题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对其表现情感的内容进行分类性的分析研究,具体从女性爱情表达、闺怨及女性的固有的孤独感三个方面对其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温庭筠看晚唐诗的词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时代,李贺,杜牧,李商隐的作品中已出现词化倾向,但李贺作品偏于怪异,杜牧倾于俊拔,与柔婉为特质的词有异,李商隐诗作虽深情绵邈,颇具词像,但未作词。而温庭筠才将诗向词靠拢的工作完成,并第一个大力作词。  相似文献   

11.
书法的艺术美与钱币特殊材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美。针对书法艺术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对书法的装饰钱币的装饰美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索,寻找钱币书法运用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钱币书法的装饰美。  相似文献   

12.
在装饰艺术中,材料的质感、肌理和色彩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装饰艺术离不开材料作为媒介,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技巧要求艺术家们对材料的特性有十分深入的理解,并熟练地运用材料语言,发现材质美,将材料与艺术完美的统一理念充分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诗意美、力度美是书法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诗的意境、力的节奏是呈现作品神形兼备的要素,是书法家自然情怀的不断升华并将情意宣泄于文字之中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5.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蕴含了诗歌艺术的模糊美,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审美诗性。虚实相生的互渗性、诗情诗意的不确定性和余味曲包的深隐性,构成了诗歌模糊美的诗性表征。揭示这种模糊美的诗性蕴含,可以为探析诗歌的审美品性找到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17.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含蓄美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特征表现以小指大,因近见远;文以复意为工,义生文外,秘响傍通;言有尽而意无穷;多义性与朦胧性。含蓄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渊源,如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道家虚无说的哲学影响、禅宗思想的影响、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天祥的研究,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总体艺术特征、狱中诗、《胡笳十八曲》和《集杜诗》等。他的交往诗虽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研究的力度却不够。本文着重从复杂的时代思想、社会环境、城市时尚和江西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文天祥交往诗特色的成因,并探讨它对文天祥行事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歌富有深厚的意蕴美.本文通过对诗歌意蕴美的内涵、特征、创造以及解读的探讨,揭示了意蕴美的生成原因,介绍了创造、感受意蕴美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诗歌采用象征表现手法的目的 ,是为了扩大诗的内涵。诗的象征不同于语言修辞中的比喻 ,也不等同于法国的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