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2.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关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3.
《少年科学》2011,(9):23-33
大诗人荷马为世人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并流传至今。如今,我们仍然认为这是古代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下面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5.
一、从梁生宝现象说开去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农民形象成为作家描写的对象。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就曾经出现过梁生宝现象,这种现象导源于现实生活,而名之于文人笔下。虽然“现实生活”与“文人笔下”存在着距离,然而它们的质的规定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时代精神和领袖意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在建国后“十七年”中,个别作家写出了一些感伤的革命英雄叙事.虽然这些文本的作者不能完全摆脱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他们内心有对生命存在的敬重,有面对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真诚和勇气,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没有被遗忘,后人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记住我们这个时代呢?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又在哪里?2018年,我开始做一个项目,就叫作"英雄"。如果后人能够记住我们这个时代,那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我们这一代,生活在一个几乎没有战争的时代,所以我们必然不会有那些战争英雄般的传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英雄的时代?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时代可能真的会很快被历史遗忘。那如果我们没有被遗忘,后人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记住我们这个时代呢?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又在哪里?2018年,我开始做一个项目,就叫作"英雄"。如果后人能够记住我们这个时代,那也许就是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0.
本认为,单一的社会政治层次构成十七年学的基本形态,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即“时代颂歌”,对新生的祖国和使祖国得以新生的党和领袖的热情歌颂;“英雄传奇”,以历史创造和胜利自居的一代人对自己历史现实的复述;“现代神话”,在创造“神话”的时代出现的以虚拟、夸饰为特征的学创作;“枯萎之花”,时称“干预生活”的学,突破禁区、揭露矛盾、描写人情、表现人性的创作。中国当代学带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意识、带着为新时代呐喊助威的使命感、带着对伟大革命胜利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对未来前途的狂热幻想而步入十七年。以《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阐述的理论原理为依据,十七年学运动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学的鲜明时代精神和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发展方向。毋庸讳言,随着政治越来越明显地指导和干预,加之创作主体受传统化意识和既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学在过多的批判运动中不断失落着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在强调反映新时代精神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贬低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对社会生活反映得直接、浅薄,甚至失真、矫饰,使创作中的理性因质逐渐排斥了创作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失却了对人的本体真实的追求和对生活复杂性、丰富性的审美愿望。当然,在十七年中的某些时候,由于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作家艺术良知的发现和对现实主义的执,学创作曾出现了百花斗妍、丰富多彩局面,留下了一些名篇佳佳,但可惜稍纵即逝、昙花一现。纵观十七年学的发展,单一的社会政治层次构成其基本形态,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又有着不同的表现,下面具体对这一态势做些观照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塑造英雄形象是战争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当代战争小说叙事中,英雄形象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符号,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史观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与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与当代作家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也进一步发展、恶化,人们的危机感、空虚感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种亟待理想辉照的现实唤起了那些以人文关怀为己任的作家们的焦灼与忧虑,塑造英雄形象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立足点,"英雄"崛起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张扬的个体意识对近年来军事题材影视剧中英雄形象塑造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塑造个性化英雄形象(草莽英雄),建构个体的现代成长寓言(草根英雄),追寻个体价值(无名英雄)。但个体意识并没有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个体价值、意义的追寻始终在集体主义话语框架下展开,实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15.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英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才能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基于此,对江西某大学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英雄观现状问卷调查,并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7.
鲧是尧时的一位部落首领,是一个很有治水经验和才能的人。因为个性“婢直”,与尧不合,后因反对尧让天下于舜而得罪尧,被杀。后世人们为了维护尧的光辉形象,遂为鲧制造出种种该杀的理由,并加上了种种诬蔑之辞,使其成为失败者,“不才子”,“四凶”之一。事实上,鲧是一个直言敢谏,治水有方的英雄。他的被诬蔑,是统治者及其卫道者为塑造圣王明君而使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 --电影《英雄》的泛本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以影片《英雄》诠释了他的英雄观,打造了当下的新概念英雄,即英雄当“胸怀天下”,从而标示出其文化身份,实现了其“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使得这个精巧文本具有了泛本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英雄史诗。主人公吉尔伽美什的英雄形象经历了由善恶同体的半神式英雄到勇敢与怯懦共存的凡人式英雄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由神主宰世界到人对抗神并渴望人自己主宰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