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花朵。教育哲学如同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实践哲学。教育哲学百余年来的历史发展,无不证实了这一点:那托尔普(P.Natorp)用康德哲学观写成了《哲学与教育学》(1899年),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立场上,运用工具主义方法论完成了其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至于当代西方诸多“主义式”的教育哲学,无一不是在哲学前提下推演出来的理论体系,如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导源于古典实在论(唯实论),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与存在主义、实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界产生过哪些思潮和学派?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对教育实践有何影响,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怎样?批判地分析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的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外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和一些理论问题,也可作为我们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借鉴。这里译载的资料,是美国R.范斯科特等著《教育学的基础(社会的观点)》一书(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79年版)第二章“教育哲学”中“各派教育哲学”的一节,其中阐述了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四派资产阶级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该书还介绍了唯心论、实在论和实用主义三大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对教育的某些见解,分析了六、七十年代盛行一时的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在教育上的意义。作者自称持“温和的改造主义”立场,他们沿用了较常见的一种分类法对各派教育哲学作了一般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哲学教育“无用论”和“取消论”源于对工具主义和效率主义逻辑的崇拜,是对哲学及哲学教育的“本性”的误解.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和“爱自由”,哲学教育也因此具有它的“哲学性”.哲学教育必定是自由的、开放的和创造的,任何好的课堂哲学教学都必须将哲学教育的哲学性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4.
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回顾了数学哲学的发展 ,明确了现在数学哲学中的数学观由绝对主义向可误主义的转变 ,接着论述了数学哲学对数学教育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最后列举了新的数学观点对现代数学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教育焦虑"的最深层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发展正急剧拉高"教育投资"的风险。在正在到来的"后人类状况"下,教育面临两种前景:走向自身终结,抑或走向终身教育。后者并非仅仅指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实践,而且意味着教育实践的激进更新:(1)后人类主义的"行动者-网络框架",取代进步主义与表征主义的"线性框架";(2)包含人类与非人类在内的所有行动者彼此触动的"内行动",取代成人对孩子的单向规训与"吼妈式"知识灌输。进而,后人类状况,亦恰恰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的哲学契机——教育果真仅仅是一个人类的事业吗?先秦思想潜含着关于教育(终身教育)的一种激进阐述,我们可以通过德勒兹式的哲学阐释将之激活,并从该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教育实践进行批判和革新。  相似文献   

6.
教育哲学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研究就是建立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据此,可以把美英教育哲学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主义时代、分析时代和情境时代。教育哲学有两种形态的存在方式:作为一门教学科目的教育哲学和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哲学。根据教育与哲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形态,可以把教育哲学分为以教育为主、哲学为辅的“亲教育”阵营和以哲学为主、教育为辅的“亲哲学”阵营。  相似文献   

7.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教育思想史,但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始于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杜威来华讲学之后,教育哲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从1919-1949年,我国学者先后翻译了近10本国外教育哲学,自己编著了20余本教育哲学。国人编著的教育哲学,就思想而言,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三民主义、天主教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就学科体系而言,有"哲学之教育应用"体系、"各派之教育哲学"体系、"教育之哲学"体系、混合的体系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哲学,不仅与西方教育哲学几乎同步发展,而且30年的建设,完成了中国教育哲学初建的任务,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改造主义的教育哲学曾一度因“荒诞”而著称,但是作为一种危机哲学,改造主义的许多主张在表面的荒诞之后却蕴涵着深刻的理性思考。改造主义对学习问题的论述构成了其独特的学习哲学。这种学习哲学将“社会—自我—实现”作为学习(教育)的目标,强调领悟、非智力因素及鸟托邦精神对学习的重要价值,主张学习的过程就是达成一种“社会共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当代西方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全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思潮从对立走向融合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也反映了对教师认识的思想变化逻辑,即从强调对教师职业功能性的认识,到强调对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认识.当代西方教师教育思想具体包括科学主义、技术理性主义、能力本位主义、专业主义、人文主义、叙事主义、反思主义、多元文化、现象主义、建构主义、知识主义、幸福主义与分析教育哲学等教师教育思想流派.  相似文献   

10.
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梳理了以列奥·施特劳斯以及艾兰·布鲁姆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学派的自由教育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学派的自由教育观念,本文首先评述了他们之反思的哲学起点(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对相对主义的抨击)和现实起点(现代民主制度下自由教育的危机),继而就“美好生活”和“伟大著作”这两大主题提炼出该学派的自由教育主张及其背后的政治教育意蕴。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学派的教育主张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们对经典名著的推崇,对于德性与教养教育的标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对这个问题有多种概括。十九世纪宋、二十世纪初的教育家,如德国的泡耳生(Pacclsen)说,教育哲学是综合教育学科的知识而成一个系统的学科;比利时教育家德·贺夫(De Hovre)说,教育哲学是从哲学观点论教育,从教育观点论哲学的学问;美国波德(Bode)等则认为教育哲学是根据价值论来评论教育价值的学问。从最近见到的定义又有不同的提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体”和“本质”的追问方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贫困,教育本体论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价值上,当代教育哲学就是教育本体论;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这种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教育正当性的探寻是教育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一种传统。教育正当性探寻之品性包括:批判与超越的保证;触及根基的问询;公共辩论的理性形式;政治与伦理哲学的视域。然而,该问题和传统随着教育哲学研究的现代转向而走向没落。正当性的隐退正使教育哲学研究遭受这样的后果:随意化与浪漫化的泛滥;工具主义的宰制;批判的无节制与悲观主义;多元主义的崇拜与精神的虚无化。复魅教育哲学研究对教育正当性的探寻,需要重拾历史传统,重建理性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生理与心理教育,还是对意义与价值探究的教育,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哲学一直都在探讨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问题,本文从哲学意义的思维与视野,提供对生命教育的哲学反省.哲学意义的反省提供给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对自我与存在的关怀" (即与自己的关系),以了解存在的意义;与"对伦理与现实的关怀"(即与他人的关系),以深化生命的价值;以及"对死亡与超越的关怀" (即与超越者的关系),以探讨人的超越向度.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中的经典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化对教育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根本、最重要是西方价值霸权、文化帝国主义与英语霸权。经典教育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所必需的选择之一。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不仅不能成为反对经典教育的理由,而且反过来,它还是为经典教育进行辩护的有力武器。在全球化语境中,经典教育是主体文化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潜在走向现实,从感悟转化为创造的过程,是培育、生成、壮大具有世界文化竞争力的中国民族精神的过程。经典教育的哲学辩护既不能是儒家的守成主义,也不能是永恒主义的复古主义,而应当是开放的语言哲学、文化哲学与哲学解释学的辩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内,经典课程可以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方式单独开设,其目的不在于应试,而在文化陶冶。哲学解释学为我们提供了经典阅读的方法论,经典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体验、对话、阐释、评价、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览近百年来的教育哲学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育基本问题说这一观点在教育哲学发展史中一直是主流。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1934)、黄济的《教育哲学》(1985)、傅统先、张文郁的《教育哲学》、刁培尊、丁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1987)、王为农、郑希晨的《教育哲学》(1990)均持这种观点,都认为教育哲学不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细枝末节问题,而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或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础主义和拟经验主义是数学哲学的两个主要派别,通过对其哲学立场的分析提出这两种哲学观的对立表现在数学教育中就是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对立,从一个侧面表明数学哲学对实际数学活动的影响.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即不论是对数学教育研究还是数学课程改革来说都应该加强对数学哲学观的研究,从而使得数学教育的发展避免盲目性,增加哲学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陈诚 《英语广场》2017,(3):96-99
不同的语言观和学习观带来了多样化的高职外语教学模式,产生于E时代的关联主义为高职外语教育带来了新视角。基于关联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本文提出了高职外语的NLP(Network-Location-Practice)教学模式,即帮助学生建立内外部的知识网络(Network)、检索和定位碎片化的信息并进行个性化的知识整合(Location),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利用慕课、微课资源,创新地开展外语教学、学习活动(Practice),对高职外语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作用,具有突破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永远不变的内涵,《奥林匹克完章》里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它将体育运动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从而使人实现和谐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深入理解和践行奥林匹克教育的主旨精神,对优化高校体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课程.教材.教法》2017,(5):100-106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哲学取向呈现出以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主导,永恒主义、理想主义和存在主义并存的模式,且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教育哲学取向在年龄、教龄、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担任职务上存在显著差异。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我们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哲学意识。通过探索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可行路径,丰富语文教师的教育哲学理论来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