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文学风格,众说纷纷,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我国历来就有“文如其人”之说。这就道出了风格与作家的精神个性有着密切关系。文学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作家精神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就会象作家的面貌一样互相区别,即“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在任何发达的民族里,都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作品,所以风格的多样性,常常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繁荣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随着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多种风格的作品。最早论及风格问题的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相似文献   

2.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3.
“气象”是古代文论的独特范畴,其内涵是指某时代文学或具体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它具有宏观整体性、不可分割性、模糊朦胧性、形象可感性等特征。文学“气象”的根源在于作家的生命精神。“气象”不同于风格,又与风格有相同重合处。  相似文献   

4.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时期的文学流派,也许是理论界歧见最大的话题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新时期文学现象错综复杂、缤纷万态;二是文艺理论界对文学流派的界说见仁见智、各执一端。鉴于此,我们对文学流派的划分、确定持审慎态度。我们赞同唐弢先生的观点:“谈流派一定要从风格上看,以风格为基础。一批风格相近的作家,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流派。” 新时期初始,思想解放带来了文学的大突破,共同主题造成了社会大轰动,文学专注于思想层面,作家更倾心于文学的教化功用,这就使得当时的文学充分地显示出思想潮流的特色,但却较少见有文学流派的出现。(因特殊的历史、文学原因而形成的朦胧诗派是个例外)这是自然的。当文学忙于适应社会需要去  相似文献   

6.
山西地域性文学传统是“山药蛋派”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土壤,而“山药蛋派”作家又必然有赖于这一地域性文学传统而得以发展和延续。他们注意向民间学习,在文学样式和语言风格上追求平民化,通俗化,正是这一文学传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风格“个性说”,认为刘勰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布封的“风格却是本人”和我国当代某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确认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它没有认识到风格的真正本质。其缺陷在于把风格看成是被动产生的东西,看不到风格是作家自觉的审美创造的结果。笔者认为:风格是作家对某一审美规范的超越和创造,并在作品里显示出稳定的、鲜明独特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8.
早在杜甫逝世不久的中唐时代,人们对诗人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元稹在其《墓志铭》里说:“余读诗至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又说他的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但是至当代却有人横加贬损。持“左”的观点者,说他是地主阶级的诗人;持右的观点者,又叫嚣:“中国的文学只有打倒屈原、杜甫才有出路”。既然褒贬轩轾,我们就有必要较全面地剖析杜甫,认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格与风格,驳斥诬蔑诗人的种种谰言,肯定诗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个成熟作家的散文,必然有独特鲜明的风格,因为每位作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真正的个性,是一位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的根基;作家的不同个性,体现作家之间思维模式、结构设置、语言符号的操作和援典用事等的差异:这种不同作家间的差异一经形成就产生了作家的风格。反言之没有独特鲜明风格的散文就不会有与世不朽的生命力。“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吒”的韩愈不仅从小就养成独特个性,他的散文也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字向纸上皆轩昂”是韩愈对其诗文风格的简要概括。对韩文总体风格的概括,首推其同时代的诸位明公。柳宗元在《读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1.
刘勰论风格     
“风格即人”。这是十八世纪法国科学家布封说的一句名言。刘勰尽管没有使用“风格”这个术语,可是他对风格问题却说得较详细。他说作家“才有庸儁,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所以“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文学风格的多样化虽是因人而异,但也可归纳为几种基本类型。刘把不同的文学风格分为八类:  相似文献   

12.
文德之我观     
“德”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民族、法律等一切意识形态的方面,而文德是把作家与道德结合在一起的文论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文德的诠释日益丰富,不仅可以从作家的角度来解释文德,也可以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德。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他们都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秉性、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审美价值观念等。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的文学巨人以他们的文化精神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进步 ,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与作家自身的人格因素是分不开的。文章认为 :19世纪俄罗斯作家人格魅力主要有三种因素 :一是公民气质 ,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并存 ,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对现实的积极干预 ,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 ,俄国作家既是文学上的巨人 ,也是政治上的难民 ;二是平民意识 ,俄罗斯大多数作家是贵族 ,但他们的许多作品创作是以一种“陌生化”的视角 ,平民的视角去透视生活 ,特别是关注俄国小人物的生活 ,形成表现小人物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是“意图谬误”所造成的二重人格。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违背原始的创作意图 ,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和与宗教立场、阶级立场相互矛盾 ,在二重人格中见出作家的人格。文章还就俄罗斯作家人格因素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做诗”与“做人”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伤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人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诗的风格来自于诗人的个性与人格,学诗者首要的就在于学诗人的人格,“做诗”和“做人”应是完全统一起来的。它对中国现代诗哥创作与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大凡一个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陶渊明正是这样有鲜明个性的优秀作家。梁启超对陶渊明就曾有这样的赞语:“古代作家能彀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恪》)这话虽说得有点过份,事实上屈原以后的古代作家其作品有鲜明个性的不止陶渊明一人。然而陶州明确实是一位有鲜明个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史上,自从“一之谓道”的命题一出,中国人的两性人格标准便向来以“阳刚”与“阴柔”来划分,男子应有“阳刚之气”,女子则应具“阴柔之美”。按照这种社会标准化的两性人格来划分,那么,汉赋应当是最具有“阳刚之气”的文学,因为汉赋的创作主体都是男性。然而,恰恰相反,汉赋却是一种最具“阴柔之美”的文学,汉赋作家是一群最具女性人格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心灵非常强烈地表现出女性心态的色调来。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以男性为本位文化的社会里,其创作主体人格何以如此一致的女性化呢?这种文学现象的始作甬者为谁呢?  相似文献   

17.
西方当代理论界有一种极流行的观念:作家在文学活动中已不起作用,死亡了。罗兰·巴特的“作者死亡论”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和解构巴特的《作者之死》中的主要观点集中反驳了这种“作者死亡论”。提出:只要文学存在,作家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文学创作现象:尽管作家不同,但其美学追求却有着较大的相似乃至于神一。于是,文学史中便有了“苏辛”并称、“周柳”并举、“谢陶”风格等等。屈原和庄子,一个以诗歌著称,一个以散文见长,二者并称为“屈庄”或“庄骚”,已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共认。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追求,在文学审美过程中,表现出近似的审美掌握方式和角度。本文试就屈庄浪漫主义美学特质的异同作些不成熟的比较,以供行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有人不断地提出了许多错误口号,例如“玩文学”这个口号就曾风靡一时,一度被一批作家所推崇,几乎成为一个作家有无才华的标志.“玩文学”这个口号强调创作的非理性,把严肃的创作活动当作一种游戏、一种渲泄个人颓废情绪的手段、一种显示个人“天才”的工具.这种观点的倡导者之一是刘晓波,他在86年就叫喊:“我的文艺观就是没有什么理性可言,任何理性的介入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文学的审美的纯洁性.”他为了把这种观点说得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当代文学的的发展已经证明:散文的发展对文学、社会的影响已经超过诗歌、小说。认真地回顾一下,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一、大批作家群落的出现这里所谓的“群落”,是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流派”的。新时期散文作家的产生,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平衡,在某些地方显得比较集中,在相对集中的一批作家中,其风格可能有近似之处,但又可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于以前的文学的“流派”,应当说是“作家群落”。在众多的作家群落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作家群落,他们是贾平凹、刘成章、李佩芝、杨闻宇、李天芳、和谷等人。相对地说,这批人中的几位男性作家的风格有某些接近之处,作品多取材于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