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分析了《孔乙己》“白描入骨”的美学特征;从众人笑孔乙己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两个细节分析了《孔乙己》“细节摹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分析了<孔乙己>"白描入骨"的美学特征;从众人笑孔乙己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两个细节分析了<孔乙己>"细节摹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的美学特征     
从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分析了<孔乙己>"白描入骨"的美学特征;从众人笑孔乙己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两个细节分析了<孔乙己>"细节摹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剪辑是电影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把分别拍摄的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粘接起来成为一部电影的艺术手段。《孔乙己》是一个小说作品,作家在作品中运用了高明的剪辑艺术,把一个个细节剪辑成一组镜头,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意义,使作品富有电影的剪辑美。首先,《孔乙己》在细节的剪辑上注意了物质内容的连贯性。法国马赛尔·马尔丹有过论述:“在两个镜头中,应当出现一种类同的元素,使人很快认出镜头和它表现的环境。”《孔乙己》就是这样,上一个细节与下一个细节都有类同的物质元素出现,这样,细节的过渡转换就显得自然圆润。作品…  相似文献   

5.
读过鲁迅《孔乙己》的人,恐怕都无法将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从记忆中抹去。可是,《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那么,它有什么魔法呢?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功劳。正如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作家李准也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的一定阶段,由教师提出或学生质疑生成话题,形成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围绕某一话题,边阅读边讨论,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法,也是不少阅读教学研究课的重头戏、“课眼”。我们不妨把这种围绕话题安排教学流程的阅读教学方法叫做话题阅读教学法。一、话题阅读教学的特征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孔乙己》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从孔乙己“脸色”想到的孔乙己脸色由“青白”到“红”,再到“灰”而“黑瘦”,抓住这一特殊细节,结合阅读全文,从脸色变化看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小学徒的作用。“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的若瑟夫——童…  相似文献   

8.
开健 《文学教育(上)》2009,(18):127-127
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栩栩如生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孔乙己这一形象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使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从“喝酒”和“语言”两方面对孔乙己形象的符号性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探究其形象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虽然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讨,但的的微妙细节仍然没有挖掘出来。对孔乙己排出的“大钱”,孔乙己最后欠的二九个钱,孔乙己的偷书,这几个细节的深入探究,对鲁迅作品的语言魄力、鲁迅小说的特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一篇具有丰富可阐释空间的本。在讲述孔乙己这一人物故事的时候,鲁迅采用了种种技巧,除了对讲述的独特选择、历史本的巧妙互涉、阅读伦理的持续效应之外,在一些重要的特征性的细节上,鲁迅利用化的象征意义,暗示了孔乙己故事的深刻蕴涵,这一点可以孔乙己的“长衫”为例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有一段关于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的细节描写: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人实验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画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以简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从边缘人及其自身的孤独与虚无的自我表达角度简要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读过鲁迅《孔乙己》的人,恐怕都无法将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从记忆中抹去。可是,《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那么,它有什么魔法呢?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功劳。  相似文献   

17.
细节,细微的环节和情节,象人体的细胞,是构成文学艺术作品的最基本的单位。恩格斯有句名言:“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大量文艺作品表明,真实的细节描写正是描绘典型环境、刻划典型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孔乙己》,文字不满三千,只通过小伙计的见闻,描写了孔乙己一生中几幅生活画面,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连贯的情节,但是它的时代特征极为鲜明,它的人物形象栩栩如  相似文献   

18.
先看例子:孔乙己便给他们茴香豆吃。(鲁迅《孔乙己》)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例中的“给”和“讲给”都是表示“交接”意义的动词(“给”是语汇词,“讲给”是语法词),是双宾语句常用的谓语动词;它们现在都带了两个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却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笑”犹如调料,“笑”出了世俗的冷漠,“笑”出了“我”对孔乙己的喜爱,“笑”出了孔乙己的可笑,“笑”出了科举制度的毒害,“笑”出了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我从“笑”字人手,设计了问题链,进行教学预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孙亚 《阅读与鉴赏》2009,(6):35-35,34
鲁迅在《孔乙已》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栩栩如生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形象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使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从“长衫”和“脸色”两方面对孔乙己形象的符号性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探究其形象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