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语”与“案语”是被媒体工作广泛使用的词语。考虑到编辑工作严谨、规范的特性,在具体工作中,这两个词究竟使用哪个更符合语言逻辑习惯?是否有对错之分?笔对此进行了一些查询。  相似文献   

2.
佚名  朱力 《出版参考》2007,(12):53-53
“甲”字是人人认识的最简单的中文字之一。它除了做某甲某乙之“甲”以外,还有些特别用途。比如说,常见报章杂志用“身怀六甲”说某人怀孕。人人皆知“六甲”应指孩子.可是为什么呢?怎么不“七甲”、“八甲”呢?  相似文献   

3.
吕春 《档案天地》2009,(2):30-3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4.
《编辑学报》2011,23(4):376
1首字是zao的动宾词组,全用“做”做准备/做广告/做生意/做贡献/做事情/做手术/做检查/做父母/做文章/做实验/做朋友/做斗争/做游戏/做动作/做试验/做报告/做研究/做调查/做处理/做运动/做努力/做调整/做后盾/做表率/做模  相似文献   

5.
曹晶 《大观周刊》2011,(6):235-236
2008年上海市全面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即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们为上海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的考察,对他们的基本情况、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做了一个总体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版面——“第一战场”社会活动——“第二战场”在我国,不论哪个行业,都应以尽可能多地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为己任,不论哪个行业,也都有蕴含着浓厚行业特色的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的“战场”。报社应以尽可能多地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为己任,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报社的“战场”在哪里呢?人们会回答,在报纸的版面上。这个回答是对的。报社工作人员采写、编排的新闻、评论、文章、文艺作品、读者  相似文献   

7.
做新闻的首选,当然是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做自己的原创新闻。但是,善于借新闻做新闻,并善于在“借”中求“新”,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那么,如何借新闻做新闻呢?  相似文献   

8.
何昱 《记者摇篮》2009,(4):52-52
说到“售后服务”,您肯定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消费产品,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类别的产品,竞争越深入,就越注重细节,广播节目“产品化”的概念也已深入人心。既然是“产品”,围绕它的生产和流通,就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那么节目之外的“售后服务”,我们还可以为听众做点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7日,当笔者刚刚把在京城建国门44路公交车站见到临街建筑物上的巨幅标语牌“高质量建设首都,争创‘鲁班奖’为国际化大都市做贡献”作为问题,写稿投寄给某家报社时,可就在同天的这家报纸上的头版竟出现了醒目的新闻标题:“北京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对此,不得不让人惊疑;怎么,难道非要起首都“国际化”不可?  相似文献   

10.
盖达尔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很喜欢旅行,而每次出门总是提着个破旧的皮箱。有人不解地问:“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机智地回答:“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人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8,(10):53-53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拥有“一桶水”。虽然你写出的作品是“一桶水”中的“一瓢水”,但这“一瓢水”是“高质足量”的,是无愧于心的。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2.
说到“售后服务”,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的很多消费产品,无论是哪个行业,哪个类别的产品,竞争越深入,就越注重细节。如今的广播节目,以大经营的理念寻求突破的指导思想非常清晰,广播节目“产品化”的概念也已深入人心。既然是“产品”,围绕它的生产和流通,就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那么“售后服务”,也就是在节目之外,我们还可以为听众做点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也有了各行各业的标准。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对其中的佼佼者,即所谓人才,自然也有业内的评说。何谓编辑人才呢?答案因人而异,概括言之,论述的重点似乎都离不开人的“头”、“眼”、“口”、“手”这四大感官。  相似文献   

15.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一打开电视不管是哪个台哪个频道。只要是新闻类,扑面而来的几乎都是各地各级领导下乡给农村贫困户送钱送物的报道。这类送温暖的电视镜头几乎一个模式:电视从贫困户的家门口拍起,然后领导带领一大帮子人马从远处走来,到了贫困户家里后,领导拿着下面递过来的红包、粮食及棉被等物交给贫困户。户主无一例外地会说:“感谢领导的关怀,谢谢!”看了这千篇一律的为送而拍的镜头,我不禁想起了“五毒”书记张二江,张二江在拍完这些镜头后,突然对拍摄人员说:“镜头怎么样?要不要重拍一遍?”  相似文献   

16.
公共建设应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深圳的官与民、“富人”与“穷人”之间,进行了论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原铁道报》作为河南省企业报和郑州铁路局的机关报,如何立足企业,发挥作用,服务职工群众?笔者认为,应该关注民生,执笔为民,以“小”见“大”,做大、做活、做深企业报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8.
自从吴思先生出版了他的《潜规则》以后,这个做了书名的词语也空前流行了。这个词流行以后,我心下曾将它等同于“非正式规则”这样一个术语,可仔细想一想后又以为不妥。另外注意到很多人把“潜规则”等同于“坏规则”,也觉得不是太对头。在林林总总各种规则中,我们本来可以有多种办法来区别它们、定义它们,但社会舆论似乎更有兴趣用“明规则”“暗规则”(潜规则)之类的术语来区别规则,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如果做一个善人,道德动力在哪里?孟子讲“性善论”,向善,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然而为什么人就一定是要向善的呢,做恶人得到的实利兴许还多一些?这在儒家学说里找不到答案。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儒家的“内圣”无根。道德的动力在“死亡”二字。你对死亡怎么思考,这才可以建立一个比较服人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20.
前人已从词语演变和传承语素两方面阐释过“口”与“嘴”的区别。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口”与“嘴”同现限制的原因。从目标域角度看,“口”的意象图式是“容器与外界相通的较广的平面交接部分”。而“嘴”的意象图式是“容器与外界相通的较窄的立体交接部分”。“N+口”表示的范围边界比较模糊,而“N+嘴”表示的范围边界很清楚。“口”在数量域中可以做量词,而“嘴”不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